因明入正理论疏

作者:文轨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唐文轨述,日本快道题记,缺卷中、下。

文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北山小集

北山小集

诗文别集。一作《北山集》、《程俱集》。宋程俱撰。此集为程俱所自编(见叶梦得序),凡四十卷。集中之诗,间于题下注所作年份,其年份多处先后失次,当是编而未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北山小集》四十卷;《宋史·艺文志》则著录《程俱集》三十四卷,当是另一系统的刊本。《文渊阁书目》未见著录,说明至明时,传世已稀。此书宋刊本,明末为钱谦益绛雲楼所藏,至清高宗乾隆(1736—1795)末,辗转归黄丕烈。据钱大昕跋,此宋刊本,乃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吴兴官��刊本。今通行本,为涵芬楼影印江安傅增湘双鉴楼所藏影宋写本,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俱十九岁时,米芾读其诗,誉为李太白后身。然今存少数少年所作殊无李白风致,或少作多有散失。贺铸《庆湖遗老集》附录有俱所撰《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其文不见于此集,知俱中年所作亦有散失。惜不得《宋史·艺文志》二十四卷本之详。

文章修养

文章修养

《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学,从古文到白话文,基本上是偏于史的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和修辞,既有字、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如何写会话等细节元素的探讨,也有搜集题材、确立主题和营造文气等文章大处的把握。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项氏家说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亦与此相同。自明初以来,原本久佚,仅散落在《永乐大典》中。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卷一、卷二为《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以上为说经,主要是对诸书的解释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诗经》中的“思”字,是语气辞,用于句子末尾,亦有时用于句首。解释“圭田”时,称古者圭田五十亩,自卿以下皆同等。而今之职田,以职务的贵贱而定田亩的多寡,此非古制。卷八、卷九、卷十则先为其《说事篇》,次为《说政篇》,再次为《说学篇》,阐发自己的社会观。如认为,处事必须验之于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自己不得安。《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附录》四卷为《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各为一卷。原各为单书行于世,以后才附于此书之后。今本《附录》仅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为二卷,主要是阐发二书的思想。如认为,孝是德之本,五常百行无非是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中”;率性之谓道,自然之“和”;修道为教,君子通过学习以致其“中和”。项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复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然出于同时诸家之上。有《四库全书本》,清许氏刊卢文弨校本,闽刻本及杭州刻本。

岩栖幽事

岩栖幽事

一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只一卷,首有陈继儒自撰小引,其中云:“吾家於陵,及华山处士,世有隐德。余辈胶粘五浊,羁锁一生,每忆少年青松白石之盟,何止浩叹。丁酉始得筑婉娈草堂于二陆遗址,故有 ‘长者为营栽竹地,中年方惬住山心’之句。然山中,亦不能知道家保炼吐纳,以啬余年。即佛藏六千卷,随读随辍,惟喜与邻翁院僧,谈接花、艺果、种秫、㔉苓之法,其余一味安稳本色而已,暇时集其语,为《岩栖幽事》。”书中所录皆山居琐事。如接花、艺木以及焚香、点茶之类,以及作者与山僧对答之语等。其中亦有一些杂记古人事迹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如 “涤砚不宜用汤,有损于石”;“茶见日而味夺,墨见日而色灰”等。此书有《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万历本、民国石印本)本、《眉公十种藏书》 本、《说郛》 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

四分比丘戒本疏

四分比丘戒本疏

 简称《四分律戒本疏》或《四分戒本疏》。律学著述。唐定宾撰。二卷。系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经以四门分别:总详诸教、别断此经、传译根由、依文判释。在“别断此经”门中又分四门:教所为机、说听功益、藏乘所摄、宗体不同。因作者属隋唐时法砺所创的相部律宗,故本书多处批驳了南山律宗道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