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作者:佚名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又称观阿弥陀佛色身正念解脱三昧经、度诸有流生死八难有缘众生经、十往生经。乃说明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十种正念法。即:(一)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二) 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三)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四)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常怀欢喜。(五)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憍慢心。(六)正念往诣于僧坊,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义。(七)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斋戒,而不破一。(八)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常诣于善师。(九)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十)正念若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信奉此经者常受二十五菩萨护持。然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视之为伪经。
猜你喜欢的书
愚庵小集
十五卷。清朱鹤龄撰。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清初经学家。明诸生。明亡入清,专于笺疏之学,与顾炎武为友。承宋儒之学,并有所发挥。撰有《毛诗通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春秋集说》、《易广义略》、《愚庵小集》、《杜工部李义山诗注》。是集凡十五卷。卷一为赋,卷二至卷六为诗,卷七至卷十五为杂著文,末附《传家质言》十三则。由金阊童晋之梓行。卷首有王先承所撰 《朱长孺文集》序和计东于康熙十年(1671)所撰《愚庵小集序》。始刊刻当在康熙十年或稍后。其版屡经增补,行世之本所收诗文多寡不一;个别作品前后印本在文字上也有出入。还有少数作品有文无目,如卷二《初夏过严园》二首,卷四《挽李石如明府》、《赠顾季任》 二首,卷五 《九日遗兴》、《岁暮杂诗》六首,卷六《送徐果亭太史还朝》三首,卷七 《周易广义略序》,卷九 《申子纯孝行记》、《孙义士鸣灾记》,卷十《与吴汉槎书》、卷十四《跋王贞媛传后》,附录《传家质言》都是如此。卷十五《庄园沈孺人传》则不但无目,还重出一篇,内容大体相同而文字互异,后一篇当为改定稿。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补入复旦藏本所无各篇,是较为完备的一种本子,亦有 《四库全书》 本。
仙卜奇缘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初名《大刀得胜传》,全称《仙卜奇缘全传》。八卷四十回。题“吴毓恕撰”,吴毓恕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书局石印本,藏首都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成都寒士屈师鲁,自幼丧父,十八岁进学,于古庙租房授童,同时发愤攻书,以备应试。峨眉山垂珠洞得道真人夏六奇,欲在成都度化有根基之人,于古庙中见师鲁谦逊有礼,有心相助,遂于庙中设帐算命。师鲁见真人谈命精微,器量宏大,就拜之为师。
白牡丹
《白牡丹》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正德皇帝为访求所梦美女白牡丹、红芍药,特意微服巡游江南,由此生发出奸监谋反、忠臣受屈、强盗打劫、平民遭困、天子风流穷形极相、男女有情终成眷属等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社会生活故事。《正德皇帝游江南》(《白牡丹》一书含《正德皇帝游江南》)所演以正德皇帝游江南之事为主,兼及宸濠造反、刘瑾谋逆事,书中述及的一些人物如梁储、王守仁、李凤姐等,历史上都实有其人,加之所叙故事关于忠奸、治乱、正邪、贞淫,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故此二书的故事历来为民众所喜闻乐道,一并受到广泛关注。此二书的故事不仅被改编为京剧、川剧、湘剧、汉剧、雩剧、河北梆子等多剧种(如有《下江南》《游龙戏凤》《梅龙镇》《江山美人》等多种戏剧),而且还流传海外,远播英国、日本、朝鲜等国。
后梁春秋
二卷。明姚士粦撰。姚士粦字叔庠,海盐(今属浙江)人,学问奥博、搜罗秦汉以来遗文,撰《秘册江函跋尾》各为考据,具有原委。另有《陆氏易解》、《后梁春秋》、《西魏春秋》等。《后梁春秋》即是记录五代时后梁的历史,它以后梁续南朝梁为正统,用编年之法,采取史传、旁摭文,因时表事、因事附人,排比具详,但其观点也有偏颇之处。此书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问影楼丛刻初编》本。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明沙门智旭笺要,云昉(弘一大师)校并补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此经之重视。本书历代经录均未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