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疏

作者:善导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

猜你喜欢的书

袁阳源集

袁阳源集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

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义解

道德真经义解

四卷。宋息斋道人 (生卒年不详)撰。息斋道人,即李嘉谋,宋人研究《道德经》者,关于道德分体与否多有争议。息斋道人坚持道德分见的看法,所以他撰 《道德真经义解》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卷共八十一章。他认为《道德经》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天地有尽,此道无穷;并对该书分章作解,每章统论大义,顺文衍义,以求道、治国、修身之说释解《老子》。后世学者对于此书的作者众说不一。除有学者认为是李嘉谋所作外,也有人认为是李荣之作。但一般认为是息斋道人李嘉谋所作,而李荣作此书之说似传抄之误。此书释义有反证之言,较为可贵;注释明畅,是读王弼注本的重要参考读本; 对于研究《老子》其他注本,亦有可鉴之处。现存明《道藏》本。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为道教至尊元始天尊所传。本经兼论内修和外功,即道与德、自度与度他、出离与菩提等,跟佛家经典真是如出一辙。与道家最重要的《道德经》相比,二者在“内圣”方面差别不大,但在“外王”方面则后者的内容更广,直延伸至“治国”和“平天下”(此“平”非扫平、荡平的霸道之平,乃和平、太平的王道之平作动词用)。其实,就“外王”而言,佛家也没有多谈。但总的讲来,儒释道基本都从“内圣”修起,本立而道生,再推己及人,如日当空,自可朗照寰宇。当然,最终普及至何种程度,则因位、因势、因时、因地、因因缘而不定。不过,这就不是要关注的重点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人事听天命”可也。

历代通略

历代通略

元陈栎撰。四卷。起自伏羲,迄于宋末,于历代帝王之行事,世系之源流,人品之高下,以及兴亡得失,均撮其精要,各为论断。每一代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为二卷,北宋、南宋则各占一卷。南宋止于宁宗。卷末栎自跋,谓理、度二朝,无史可据。书成于至大三年(1310)。

百论

百论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