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寿世青编
论养生防病及食疗等专著。二卷。清尤乘撰。刊行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尤乘,字生洲,别号无求子。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尤氏早年习儒,后改而习医。弱冠时受业于清代名医李中梓,后遍访名师,得针灸之传,曾任太医院御前侍值。其著作除《寿世青编》外,尚有《食治秘方》、《喉科秘书》等多种刊行于世。本书上卷论述养生理论与方法,撰有“勿药须知”、“疗心法言”等文约三十篇;下卷则论述既病之后的服药方法。
易学辨惑
北宋邵伯温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伯温自述此书之撰作缘起,谓其父邵雍之《易》学,远承陈抟之传,又有独得之妙,平时未尝妄以语人,唯王天悦、张子望两人尝从学,又皆早死;时有郑夬者,于天悦临卒之际,贿赂天悦之仆窃得其书,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是书以辨之,题曰《易学辨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邵伯温言:“邵子受《易》于李之才,之才受之于穆修,修受于陈抟,平时未尝妄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荣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早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
血证论
中医临床医学专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八卷。唐宗海著。书成于光绪十年(1884),现存有光绪十年刻本及嗣后刊刻的十余种刻本。光绪十六年唐氏家藏板刻本其后附有《医学一见能》。光绪十八年江顺成书局出版唐氏《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收录此书于其中。1958年及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卷一为血证总论;卷二~六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个中有不少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卷七~八为方论,共收200余方。
太和正音谱
曲论。明朱权撰。二卷。权为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别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宁王,永乐初改封南昌。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博学多识,著述甚多。研究戏曲作品有《务头集韵》、《琼林雅韵》等,杂剧作品有《文君私奔相如》等二种,只见存目者有十种,又有琴谱《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为代表作。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约十一万字。分为“乐府体式”等八节。“乐府”一节,收三百三十五支曲牌,为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前七节为戏曲理论及史料。包括戏曲体制、流派、制曲方法等。收元代戏剧家一百八十七人,明代十六人,各有评语,既见作者之艺术见解,亦保存重要作家资料。所收杂剧剧目颇多,计元人五百三十五本,明人三十三本,古今无名氏一百一十本,以及娼夫不入群英四人,共十一本。计七百八十九本,可见剧坛之盛。因作者系剧苑巨子,其作家品评之语,颇有价值,后世戏剧理论家十分重视。此书版本甚多,差异讹误严重。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据明洪武原刻本校以万历本详勘重印,出校记约五百条,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
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
一字顶轮王瑜伽观行仪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说瑜伽三密观行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略称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发菩提心论、菩提心论、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乃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部。立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门,记述菩提心之行相。以行愿菩提心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胜义菩提心观一切法无自性;而以三摩地观‘行’之相,即指日月轮观及五相成身观等。此论依三摩地之法,故得悟诸佛之法身而证‘法界体性智’。一般皆谓本论系龙树菩萨所作,然文中多处引用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及大日经疏等之文句,由此推测或系唐代密宗祖师一行以后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