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玄疏

作者:智顗
维摩经玄疏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净名玄疏、净名玄。本疏系以天台宗释经之定规‘五重玄义’来注释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经之玄旨,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之作。全书援引经论颇多,有华严、法华、涅槃、摩诃般若、地持、清净法行等经,及大智度论、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系智顗大师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受晋王广之请,撰述于金陵。本书与同为智顗所著之维摩经文疏共称天台宗维摩经注疏之双璧。

猜你喜欢的书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

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猴刺客

猴刺客

短篇小说。黄翠凝著。载《月月小说》第二十一号后所附的《周年纪典大增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出版。标“侦探小说”。 小说写的是一起恋爱引起的谋杀案。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化学家马伟生与靓女冯宝琴已订婚。又有一美术家林国材爱上了宝琴,求之不得而妒忌马伟生。于是养一猴子,塑伟生泥像,日日令猴子持匕首刺之。练习既熟, 尚不敢立即遣它去行刺,便把一位叫小凤的女子介绍给伟生,希图借此离间马、冯关系。不料马伟生不为小凤所动,至宝琴家解释清楚,两人相爱更笃。于是林国材乃起了杀心,乘他们两人一日晚上听音乐会归时,在宝琴家门口令猴子刺死伟生。但此案马上被侦探王敏卿勘破,林国材当即被捕下牢。 这篇小说名为“侦探”,而侦探过程十分简单,情节也不甚曲折引人。它的特点在于: (一)刺客是一只猴子,较一般谋杀案为新奇。(二) 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为二十一世纪,作者以为那是自由恋爱已为当然的时代。在马伟生和冯宝琴谈到二十世纪男女婚姻仍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都以为那是“野蛮专制”时代,颇为之惊讶。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些作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对现实制度的批判。(三) 作者以林国材离间、谋杀等行为的动机皆出于爱情,因此并没有从道德上把他定为无耻小人,篇末写到林国材在警察长前的朗声自陈时,行文间更带有赞赏的意思。这样,造成悲剧的双方非为正邪善恶之争,这在中国小说中也是一个新的因素,值得注意。

耕学斋诗集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张良

张良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张良,西汉初大臣。字子房。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姓名,亡匿下邳 (今江苏邳县西南),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刘邦曾夸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并序,道恕序,内题无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