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持验记
作者:周克复猜你喜欢的书
吴氏中馈录
宋代浦江 (今浙江义乌) 吴氏撰 (佚名)。全书内容分脯鲊 (以动物为主的菜肴)、制蔬(素食)、甜食 (面点和小吃) 3类,共70多个品种。对每个品种的选料、加工、调味、火候等具体操作程序均有详细记叙,通俗易懂。该书涉及不同的烹饪原料与调味品115种,烹调、加工、选料的方法与原料加工后的形状有120多种,其中有许多名词术语至今仍在使用,对研究中国烹饪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参考价值。
四六话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王銍重视诗赋文章的师承关系,强调文章与时高下。认为自唐代天宝年间到宋代,400年来师友渊源,口传声授,至今始集诗赋之大成,可见一种文体的成熟,绝非一人一时之力。他指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王铚以诗赋衡量四六,所以主张“四六贵出新意”,在评议唐宋的四六文时,力赞“新语”、“高奇”、“警策”之作。他还说:“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本书是流传较广的骈体文论著,《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此外,本书还收入于《百川学海》及《学津讨原》等丛书,并编进《丛书集成初编》。
临池诀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制度的历史著作。陈寅恪著。1945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重印。共10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分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8部分。以详赅的史料与精辟的考证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提出隋唐制度有3个源头,一为北魏、北齐,来自承袭汉魏制度的东晋南朝前半期制度以及保有汉魏制度的河西凉州文化。二为梁、陈,为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至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又传入李唐。三为西魏、北周,为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与六镇鲜卑文化的混合品。三者之中又以北魏、北齐与梁陈之源最为重要,西魏、北周之源实较微末。这一观点改变了唐朝制度为西魏、北周遗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了隋唐制度的研究,使该书成为影响较大的一部研究古代制度史的著作。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夫三界惟心。心外无法。理具事造。实非两重。但迷之则三障宛然。悟之则三德法尔。迷悟无性。随俗假名。真实指归。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既迷其所悟。悟卽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恶业报经。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占察者。能观之智。善恶业报者。所观之境。能观无非一心三智。所观无非一境三谛。消除疑障。坚固净信。开示进趣方便。安慰令离怯弱。所以释迦大圣。劝当机而专请。地藏慈尊。乘悲愿而演说。事理双明。浅深同益。可谓照昬衢之宝矩。救痼疾之神丹。虽复去圣时遥。何幸妙诠犹在。钻仰既切。欲罢不能。蠡测管窥。用公同志。将疏经文。先明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