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作者:韩清净
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 韩清净,原名克宗。直隶(今河北)河间 人。光绪举人。早年研读瑜珈唯识著作不解其义,发愿从事 佛学研究。长期在房山云居寺专治法相之学。1927年创立三 时学会。著有《唯识三十颂诠句》、《唯识论述记讲义》、 《佛法略谈》等。清净毕生致力于法相唯识的研究。他主张:研究佛典,必先研究法相唯识,而《瑜伽师地论》和《摄大乘论》更是必读的两大论典。他晚年致力于《瑜伽师地论》的校订工作,撰成《瑜伽师地论科句》四十万言,又融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关于此论之疏释,撰成《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七十万言。后来又将二者合编为《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这部百余万言的巨著,可说是清净毕生精力之所注。遗憾的是,此书尚未出版,而清净于一九四九年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章节列表
升序↑-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一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二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三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四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五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六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七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八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九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百
猜你喜欢的书
邦斯舅舅
巴尔扎克后期重要代表作。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844年至1846年。主人公邦斯早年颇有音乐才能,并赢得过荣誉。但不久每况愈下。没有成为大音乐家,却养成了另外两种癖好。一是收藏古玩名画; 一是好吃好喝,离开精美的筵席就伤心得发抖。他收藏的骨董价值可达百万法郎。但是他只是为了鉴赏,绝非为了赚钱。他洁身自好,终于在贫病交迫中绝望地死去。作家通过对邦斯与亲族、社会的冲突及其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由于金钱贪欲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照的手法。在邦斯同社会冲突中,作家突出了善与恶的对照。把阿曼丽、玛古斯、弗莱齐埃、波冷、雷蒙诺克、西卜女人等作为“大恶”的化身加以揭露、鞭挞。把邦斯和许谟克作为“大善”的化身,给予同情、赞美。在邦斯同许谟克的朋友关系上,突出了性格的对照。前者是一个收藏家,忙于抢救物质的美; 后者是一个幻想家,专心研究精神的美。前者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染上了恶癖;后者始终爱着音乐和他的祖国,并且规劝他的朋友戒除对于精美酒食的嗜好。但是因为他是邦斯遗产的法定继承人,所以还是和邦斯一样被社会吞噬了。
尉缭子译注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华陆综一九七七年译注。《汉书·艺文志》载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二十四篇。即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蹱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书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争观,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同时记载了关于军队服装、军衔、编制制度等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冰山上的来客
当代电影剧本。白辛著。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剧本描写边防战士与潜入国境的敌特的斗争故事。1951年盛夏,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附近,塔吉克青年阿不力孜的迎亲队伍已经回来,一场别致的婚礼正待举行,解放军边防战士飞马前来报告排长:尼牙孜大婶不明去向,傻姑娘朵丝侬莎阿汗昏死了过去。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散了。据现场分析,尼牙孜大婶是被大熊拖进黑熏沟去了,傻姑娘也是这么说。傻姑娘对阿不力孜的婚事特别不满,不仅当着新娘疯话连篇,还有投河自杀之举,因为她不是尼牙孜的亲骨肉,她是维族姑娘,也爱着阿不力孜。恰好与迎亲队伍同来的新战士司马宜·阿不都力密提是“傻姑娘”的同乡,且幼年时订过婚,此时相见而不能相认。原来,朵丝侬莎阿汗的父亲从事革命活动,被伪县长江得拉枪杀,掳走了他的女儿。解放前夕,江得拉逃跑时带走了朵丝侬莎阿汗,却把姨太太巴里古儿留下作内线,被尼牙孜收养为女。眼下,江得拉正跟着他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主子赛密尔·格阿德纳在冰山那边,企图通过哨卡混进来煽动暴乱。而真正的朵丝侬莎阿汗,却成了跟随着他们的神秘的蒙面女郎。边防军排长从尼牙孜一家的复杂关系中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在上级的指示下,严密地监视着黑熏沟。排长还向新娘子布置任务,监视着“傻姑娘”的行动。“傻姑娘”与伪装人熊的敌特的联络信号都被边防部队掌握了。赛密尔在行动前,准备杀害朵丝侬莎阿汗,她却被善良的哈萨克牧民救出,回到了祖国怀抱。经过试探,排长确认她是真朵丝侬莎阿汗。她与司马宜相认,倾诉这多年的苦楚。排长又召来“傻姑娘”,让她们两人相认。“傻姑娘”见事已暴露,刺伤尼亚孜,策马逃走,被边防战士逮住。又以朵丝侬莎阿汗冒充“傻姑娘”,与敌特联络,诱骗他们行动,敌特越过冰山时,被边防部队一网打尽。从此尼牙孜一家四喜临门,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大乘起信论新释
日本汤次了荣著,中国丰子恺译,华藏法施会重刊。《大乘起信论新释》是由日本学者汤次了荣所著的一本佛教研究书籍。该书主要对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该经典的内涵和思想。汤次了荣在书中运用了现代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乘起信论》中的佛教哲学、修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的解释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启发性,对于佛教徒和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此外,该书还涉及了一些与《大乘起信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经典的产生和传播。总的来说,《大乘起信论新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佛教研究著作,无论是对于佛教信仰者还是对于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
略教诫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记述佛陀简略地教诫出家比丘,应少欲知足,断除无明,不复起三种不善思惟,当勤修习以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