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经
作者:佚名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的书
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
以日本德川时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为研究对象,从“意气”(いき)、“色好”(色好み)、“色气”(色気)等独特的美学观念入手,对相关社会文化现象、典籍文献与作家作品做了分析细致的美学分析与鉴赏。全书最初在杂志连载,使用随笔评论的笔调写成。观察犀利、分析透辟,语言睿智机警,颇得德国哲学与欧洲学术的方法精髓,又显示了日本人特有的细腻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与阅读欣赏价值。
素轩医语
医话著作。1卷。成书于1933年。近代邵餐芝编著,邵餐芝生平履历不详。本书系邵氏学习与研究中医名著心得之辑录。全书共载医论五十六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进行考究,辨别《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脉证、治法及禁忌,并试以西学解释中医理论。
杨文忠公三录
明杨廷和著。8卷。书前有明嘉靖六年(1527)著者序、万历三十一年(1603)温纯序,另有乔宇序,年分不详;“辞谢录”前又有明嘉靖元年(1522)林俊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纪昀等校后发抄,集于国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内。著者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正德二年(1507)由詹事入东阁属典诰勅,改南京吏部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后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再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忠。本书辑著者历任诸职所作奏疏。书名三录,实分四部:(1)题奏前录,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所上; (2)题奏后录,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所上;(3)视草余录,明武宗正德年间至明世宗嘉靖年间任职内阁时所作;(4)辞谢录,正德、嘉靖年间所上。“题奏前录”与“题奏后录”内有自劾不职乞赐罢黜以答天遣疏、请遵祖训以光圣德疏、请处决重囚疏、论紧急贼情疏、议处反贼疏、议处反贼第二疏、请慎重调理疏、请正大狱疏、论大婚诰谕疏、论大婚诰谕第二疏、请一法令以息群议疏等目。“视草余录”记朝廷奏对之言及政事可否之议。“辞谢录”辑辞职谢恩诸疏。
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
青莲法师注,青莲法师康熙年间僧,法名灵椉,收于《卍续藏》第21册。地藏本愿经者,乃我佛所说之孝经也。原其所以说者,弭不知恩分之深谤隆谕亲以道之大本也。是以我佛将熄应火,升忉利天,为母谈经,令见道迹,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释氏欤。然必乘时放光,集分身地藏于天宫者,举行孝之样子也。
古宿尊禅师语录
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山翁忞。依驹本印。古宿尊禅师语录六卷,清尊说,明圆等编,杨义序,桑自知序,沉廷劢序,有行实
佛说须赖经
梵名Su^rata -paripr!ccha^ 。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又称须赖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古印度舍卫城中有一贫穷之人,名为须赖,品德优越,坚守戒律,修持十善。帝释天尝以暴力威逼,金银诱惑之;然须赖志在求不生不灭之道,以救度三界众生,故不为所动。次叙悭贪之波斯匿王与须赖之间,关于贫富问题之争论,后佛陀为之裁决,谓虽贫而心净犹为富,虽富而欲深犹为贫。波斯匿王闻后,遂皈依佛陀及须赖菩萨。本经之异译有支施仑译之须赖经、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及现已不存之支谦所译须赖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贫子须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