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夷堕舍迦经

作者:佚名
优婆夷堕舍迦经

全一卷。又称优陂夷堕舍迦经。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佛说斋经(支谦译)、八关斋经(沮渠京声译)皆为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之别译。内容为佛陀对优婆夷堕舍迦说斋戒之法及其功德。即于每月六斋日信持八戒,凡一日一夜,其功德远胜于将十六大国之珍宝施与僧伽。

猜你喜欢的书

笔势论

笔势论

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郭氏集异记

郭氏集异记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郭季产撰。该书史不存目,亦不知其卷数和亡于何时,唐宋诸类书中有征引,或题撰人为郭季产。《隋书·经籍志》古史类有《续晋纪》五卷,题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宋书》和《南史》之《蔡兴宗传》中有前废帝领军王玄谟所亲故吏郭季产云云。所知作者事迹仅此。此书古无辑本,鲁迅《古小说钩沉》录其遗文十一条,其中有五条鬼怪故事,四条宣扬卜筮之术、预知人间吉凶的故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某些有关传说资料创作而成。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又对嘉靖本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并合二则为一回,以对偶标目,成为现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至王濬平吴结束,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近百年间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反映人民在动乱时代所受灾难和痛苦,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提供许多生活斗争经验和策略。作者“拥刘反曹”,始终以蜀汉为全书主导方面,把刘、关、张和诸葛亮当作小说中心人物。在一百二十回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五十一年间事占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仅写十六回即草草结束。所写四百余人物,多栩栩如生,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形象尤为我国人民所熟悉。作品善于表现战争,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文字用浅近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但作品诋毁黄巾起义,描写人物亦有“夸过其理”之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明嘉靖壬午刊本和1973年排印本等。

周礼订义

周礼订义

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字次点,南宋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任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此书是淳祐二年(1242)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时牒温州所得,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于通判泗州。书前有真德秀序和赵汝腾后序。赵汝腾称,真德秀殁后王与之又删繁取要,由博得约,此书“精粹无疵”。《周礼订义》采录旧说共五十一家,唐以前为杜子春、郑兴、郑重、郑玄、崔灵思、贾公彦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均为宋人,资料博详,凡文集语录无不搜采。以当时诸儒为主,前儒古义仅特为附存而已,实际是取宋人的学说。解经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言义理者多,考典制者少。其注《考工记》,认为《冬官》不亡,与宋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一致,但俞庭椿易改经文,王与之仅持其观点而不移改经文。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极为不满,当谈及邱葵《周礼》序中讲,王与之作《周官补遗》、《周礼》之六官全,而此书无此补遗,不知因何时说,“然凭空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善,因无庸深考也”,颇为偏激。认为《周礼订义》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则颇中肯。然而,宋时四十五家之书,已佚十之八九,是赖以《周礼订义》而得以流传,可见其对宋文献功不可没。版本有:宋刻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日本元政题记。

阅经十二种

阅经十二种

阅经十二种,十二卷,清净挺著,杨雍建序,黎元宽序,祁骏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