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真天子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梧溪集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及明洪武旧板补刻,刊行于世。卷首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周伯琦序,杨维桢序,至正六年汪泽民序。本集未按诗的体裁类编。卷末有明景泰七年陈敏政后序。王逢是元代遗民,他集中常有咏历代尽忠守节之事的诗,其中有涉及南宋亡国史实的,但这并不是表示他有民族意识,而正是以胜国遗民自居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有不少作品写元末的社会动乱,而且往往以小序注出本事,所以杨维桢曾将他与杜甫作比较,并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予读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纲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尽管王逢的诗无法与杜诗比肩,元末战乱的性质也与“安史之乱”不同,但这部分作品的确是《梧溪集》的精华所在。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被收入《丛书集成》)。
猫苑
清人黄汉仿昔人《虎荟》、《蟹谱》、《蟋蟀经》之例,广为搜辑,博采散见于各种书籍中关于猫的记载而加上颇有见地的按语撰成此书。全书2卷,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条分缕析,典故诗文各以类从,可读性很强,当时即有“妙趣横生,无义不备,其传必矣”(张应庚《序》)之誉。此书可以使人增广见识,如卷首先释“猫”字:“鼠害苗而猫捕之,故字从苗。《埤雅》猫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本草纲目》”但纵观全书,编者之意,决不仅在于此。如:“前朝大内猫狗皆有官名食俸。中贵养者,常呼猫为老爷。宋牧仲《筠廊偶笔》明万历时,御前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及后妃各宫所蓄者,加至管事职衔。《野获编》”矛头所向,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书中最后一则是:“汉按:近传一官,惟耽曲蘖,不视事,人皆呼为醉猫。或以为诘,则曰:‘我尚廉,无患也。’殊不知权已旁落,下人窃弄威福,其害尤甚于自作孽也。自古故重廉明,若昏而不明,虽廉何补!”作者在这里完全是借题发挥,借此讽刺那些自诩廉洁却纵下作恶的达官显贵。由此看来,该书不只是务于博雅,使人知猫之大有功于世,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堪称一部奇书。
晁氏墨经
晁说之撰。制墨之书
岳阳楼
诸事完毕了,我和另一个同伴由车站雇了两部洋车,拉到我们一向所景慕的岳阳楼下。
拜月亭记
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也称《蒋世隆拜月亭》、《幽闺记》。南戏剧本。四十出。传说元施惠撰。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故事发生在金末,蒙古军队进攻中都(今北京),金国兵部尚书王镇的女儿王瑞兰在逃难时与母亲失散,邂逅书生蒋世隆,结为夫妇,后恰与其父王镇在招商店相遇,被迫与蒋世隆分离,随父回家。蒋世隆的妹妹瑞莲也在战乱中失散,被王夫人认为义女,到了王镇府中。王瑞兰思念蒋世隆,焚香拜月,为他祷祝,被瑞莲识破,始知彼此原属姑嫂。《拜月亭》因此得名。后来,蒋世隆和结义兄弟陀满兴福中了文、武状元,奉旨与王镇的女儿结亲。于是,夫妻兄妹团圆。关汉卿原作的结局写了王瑞兰的父亲重武轻文,将她许配武状元,而以义女许配文状元,错点鸳鸯谱,造成纠葛,反映出了女真贵族的爱好和习尚。南戏《拜月亭记》强调的则是由于蒋世隆违背盟约,接受王尚书招赘,因而受到王瑞兰的谴责。在宋元南戏中,这种批判男人负心的戏剧描写是很常见的。
亦云回忆
出版于1968年。沈亦云原名性真,后改署景英,字亦云,她是蒋介石的把兄、曾任北洋内阁总理的黄郛的夫人。该书书名由胡适题写,卷首依次收有蒋中正的《为黄膺白先生家传作序》、张群的《亦云回忆序》、胡适的《函代序》、张公权的《函代序》的墨迹影印件。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一方面固然与这些名人作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沈亦云在书中所述历史,插入大量当时的函电加以佐证,并非某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上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一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当时已移居美国的沈亦云也在此行列。不过沈亦云已自行完成一部回忆录,于是哥大派唐德刚协助她整理,最终呈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亦云回忆》。书中,沈亦云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民初政坛风起云涌的局势,能让读者深入了解黄郛的性格与应世处事之道,见证其欲将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继续完成的理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对蒋介石施政影响极大的黄郛所处的艰难处境,进而为探究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提供别样视角。它是研究民初政坛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值得细细品味。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