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
作者:佚名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章节列表
升序↑-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五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七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八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九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三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五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六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七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八卷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九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三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四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五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六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八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三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四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五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六卷
猜你喜欢的书
人格的启示
《人格的启示》是一本散文集,内容丰富,涉及了妇女参政、妇女解放、婚姻生活、国际政治、教育改革、社会改革、文学创作、文学刊物、游记、绘画、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有作者的读书日记、随笔等。
古今考
《古今考》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义》,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即汉纪随文辨理,作《古今考》。《古今考》·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然惟有二十馀页,摘《汉书·高帝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略为辨论,与序相应。自东坡《胡麻赋》以下,皆杂记他事,注曰以下杂识诸条附。考方回所补《了翁古今考》,仍以原书为第一卷,无此诸条。知为后人以篇页寥寥,不盈卷轴,窜入他文以足之。陈继儒《秘笈》所载,大抵此类也。
金匮要略白话译文
又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共6卷,25篇,载方262首。东汉张仲景(机)著。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清代徐彬有《金匮要略论注》24卷。《金匮要略》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医学史上有较大影响。
玉栖述雅
况周颐撰。此书专论清代闺秀词,因李清照有《漱玉词》,朱淑贞有《幽栖居士词》,为今存最早的女词人别集,故取“玉栖”为名。全书三十三则。其论闺秀词特点,颇有见地,云:“论闺秀词,与论宋元人词不同,与论明以后词亦有间。”“但当赏其慧,勿容责其纤。”又云:“闺秀词心思致密,往往赋物擅长。”“轻灵为闺秀词本色。”所评词人有钱餐霞、关瑛、顾春(太清)、熊琏(商珍)、伦灵飞等,或云“以意境胜,无庸刻划为工”,或赞“词诗俱妙,出自性灵”,甚为惬当。此书成于1920、1921年间,况氏生前未刊。其弟子陈运彰于1940年将它发表于《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第六期,后收入《词话丛编》。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
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藏汉对照本)》,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 兰仁巴大师(1922-1997)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他因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 “兰仁巴”(即“菩提道修行人”之意),被誉为“雪域圣教的光辉明灯,伟大的菩提道修行者”。 作者在这部笔记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教义的理论要点,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学修提纲。 该笔记语言通俗、生动,运用大量比喻,行文流畅,线索清晰,阐明了藏传佛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简称《大日经疏》、《大疏》等。佛典注疏。唐一行撰。二十卷。是汉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的注释书。有再治本,题为《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略称《大日经义释》、《义释》,十四卷。两本内容大同小异。今本末附三句五转问答一段,《义释》本或标题《大日经钞记》。文前《义释》本并有温古《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序》一卷。释文是在善无畏解说的基础上,征诸显密经论,加以融会贯通而成。凡强调师说之处,标明“阿阇梨言”;属自己独立解释,则标明“今谓”、“私谓”。卷六并列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后世称“经疏曼荼罗”。疏中广采经论,旁征博引,凡引据经论仪轨七十余种一百八十余次,包括大小乘三藏及密轨外典,其中引据较多是《智度》、《中论》、《般若》及唯识经论和《瞿醯》、《苏悉地》等密典。疏中对经文教义多所发挥,由此建立密宗理论体系。疏文认为,“真言门住心品”统论全经大意,经的主题即是阐明如实观察、证知自心实相,而心实相即是诸法实相,即是菩提。又认为如实证知心实相,即遍知一切心相均从缘起,极无自性,亦即悬悟自心本不生际,即空即假即中。疏文还认为,此经全部内容包含在“三句”义中,而“三句”义中又悉摄一切佛法,故疏判此经即是“如来遍演之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疏对第二品及其后诸品的密法修行,也以浅略、深秘两释的方法作了理论化的解释,使密教仪轨更具佛教理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