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
作者:智顗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 一、正释四教名,二、核定,三、引证,四、科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在辨所诠中有四意,即: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在明四门入理中有五意即: 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乘观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门不同。在明判位不同中有六意,即: 一、约三藏教,二、约通教,三、约别教,四、约圆教,五、约五昧,六、约经论多少。在明权实中有三意,即:一、明权实,二、明格位,三、明兴废。在约观心中,就四教为四意。在通经论中,对诸经论及此经论为二意。《四教义》可谓会萃十二分教之大成,与《维摩经所说经玄义》相比较,虽然开章次第不同,但是不应以文义差别而崇彼废此,二者参照,有助于研习四教义义旨以及智顗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注释书有:四
猜你喜欢的书
莫黛斯特·米尼翁
写于一八四四年三月至七月,边写边在巴黎《辩论报》上连载,同年七月由出版商克朗多夫斯基出版单行本,一八四五年编入《人间喜剧》第四卷,属“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叙述了一位大作家与一位少女从通信到相爱的故事。小说主题为对金钱婚姻的揭露批判。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家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作家的任务在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一个美丽而有才识的少女,身价竟完全随父亲财产的多寡而起落。父亲是巨富,求婚者便趋之若鹜,一旦破产则立刻门庭冷落,热情的未婚夫转眼就成了路人。而等父亲再次成为巨富归来时,这位少女顷刻间又身价百倍。举国闻名的诗人、国王御前的官员等各类达官贵人都为了她的八百万财产成为这出喜剧的演员之一。
篆刻十三略
篆刻论著。清袁三俊著。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童时好篆刻。治印师秦汉。作者针对清初印坛在印学上的一些弊病,如傲漫、轻浮、呆板等,从正面立论分成:“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停匀、灵动、写意、天趣、雅”13则,故名。文章从“学古”开始,以“雅”结束,别有作者的用意,即强调“学古”为基础,“广搜博览,自有会心”。“雅”则是“胸饶卷轴、遗外势利”,乃是艺术求得高深造诣的关键。全部言之有物,语简意赅。如论沉着云:“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图章至此,方得精神”。此说皆为心得之言,颇有精义。此篇曾收入《后知不足斋从书》、《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
广川画跋
六卷。宋董逌撰。是书与 《广川书跋》作于同时。《广川画跋》前后六卷,收录古今画共计一百三十六幅,其中卷一收“封禅图”、“武皇望仙图”、“东丹王千角鹿”、“吴王地狱变相”、“列子御风图”等二十幅;卷二收“孙白画水图”、“陆羽点茶图”、“孟浩然骑驴图”、“易元吉猩猩图”、“西升经”等十四幅; 卷三收 “别本西升经”、“穆宗打球图”、“醉僧图”、“官本乞巧图”、“牧羊图”等二十一幅;卷四收“舞马图”、“杜子美骑驴图”、“玄奘取经图”、“阎立本渭桥图”、“阿房宫图”等二十二幅;卷五收“素法师行化图”、“清夜游西园图”、“二十八宿真形图”、“竹林七贤图”、“王摩诘山水”等三十幅;卷六收“辋川图”、“庐鸿草堂图”、“韦偃放驴图”、“周昉西施图”、“兰亭图”等二十九幅。每卷之图画条目下皆系以考证之文。盖古画多做故事及物象,故董氏多考证其人其事,而论山水之语甚少,惟见于王维、范宽、李成等山水画大家之条下。董氏之考据详实精备,虽偶有乖误,亦瑕不掩瑜,是书为我国艺术史上一部重要的绘画考证著作。《四库全书》初编据元代至正乙巳 (1365年)华亭孙道明之钞本,其钞则据宋本。该书现有明嘉靖中杨慎刻本、《画苑》本、张金吾有旧钞本、《八千卷楼》有明钞本、《十万卷楼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适园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太上济度章赦
《太上济度章赦》,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出于唐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表奏类。上卷、中卷辑录奏章三十二篇,有延生解厄章、谢上安宅章、谢罪祈雨章、祈嗣章、祈禄章、禳火灾章等,用于各种斋醮祈禳法事。另有祈禳通用诸章官式十六条,用于祈请神灵保蚕、保胎、逐盗、保六畜、除官讼、除颠邪、保远行、解冤愆等等。下卷收入玉清大赦,青玄大赦、玉皇上帝徽号宝赦等三种启奏文,用于修斋度亡,祈请神灵赦免死者罪愆。
大人赋
西汉赋。司马相如作。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文章写大人“悲世俗之迫隘”,于是远离尘嚣而游于旷杳,“驾应龙象舆”,“骖赤螭青虯”,以星辰为旌幡,以虹霓为幡饰,游于东南西北天地之间。众神悉听征召,五帝为先导,陵阳当侍从,神仙们前呼后拥,供其役使,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最后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她“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所幸还有三足乌“为之使”。文章至此感叹道:“必长生者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露出讽谏规劝之意。作品最后申足此意,说明在空旷无人的虚无之境成仙,超脱尘世而独存,丝毫没有乐趣。这篇赋的用意在于谏正汉武帝的好神求仙,采用了较婉曲的手法,借渲染仙境的冷寂、仙人的凄凉生活表现作者的态度,达到讽谕的目的。文章辞采华美,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大人富于浪漫色彩的远游,表现大人凌驾一切的威武气概。据说此赋既奏,“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广博大园,因毗钮达多婆罗门求子,为说陀罗尼,种值一切善根,能满一切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