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论

作者:佚名
四谛论

梵Catuh!satya -nirdes/a 。凡四卷,婆薮跋摩(梵Vasuvarman )造。陈·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如书名所示,本论系阐释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作。全书共分六品:思择品、略说品、分别苦谛品、思量集谛品、分别灭谛品、分别道谛品。前二品说明四谛之总体,后四品为个别之细释。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十载,真谛三藏尚撰有四谛论疏三卷。

猜你喜欢的书

典论

典论

文论。三国魏曹丕(187—226)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据《三国志·文帝纪》称:“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裴松之注曰:“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明帝四年(230)春二月戊子“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文选》六臣注吕向:“文帝《典论》二十篇,兼论古者经典文事。”全书至宋佚散。曹丕为太子时的著作汇集,内容包括政治、伦理、生活、文化等。原文凡五卷,二十篇,曾刊刻于都城洛阳太学内。后因石碑毁废,仅存《自叙》和《论文》两篇。其中《论文》分析文人相轻原因,评价“建安七子”之作,强调文章应以“气”为主,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肯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功能。

大唐传载

大唐传载

唐代笔记小说集。原称《传载》。 1卷。无名作者撰。《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著录《传载》1卷,无撰人姓名。《宋史·艺文志》始入小说家类。后世通行本又加“大唐”2字。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顺治四年(1647)孙明志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说库》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与《幽闲鼓吹》、《中朝故事》合订为一册)。《说郛》卷38所收《传载》,实为刘所著的另一部书《传记》。《传载》中文字曾被《唐语林》、《太平广记》等书多次引用,可资校勘。其书前原有作者自序,实质性内容仅说“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虽小说或有可观,览之而喁而笑焉。”据此可知书名由来及作者写小说而非写史书的态度。因无年号和署名,无法确定成书年代和作者。书中记言记事共130条,都很简短。内容时限起唐初,至元和年间止,则本书成书不会早于元和八年(813)。所记有传说掌故、典章制度、官僚文人轶事及杂有考据。因有史料价值,故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多从中取材。记言各条注重应答技巧,间杂诙谐,正是笔记小说本色。书中记载又与其他唐代笔记小说集如《因话录》、《隋唐嘉话》等多有类似者,或因各书作者所闻而偶同,或因互相引录而重复,在当时是正常现象。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正一天师传授阆州灵台山道士成法道。经文宣称劫运将终,有无数饿鬼出世,食人五谷,饮人肌血,使人羸瘦而死,天师愍念众生,故出此经,令成法道传布于万民。凡书写供奉此经,广积善功,或请道士建立道场,设斋礼忏者,天师即令左右真人王长、赵升等持「太上神符」,荡除一切鬼孽,使家家平安,饮食丰饶,田蚕倍收,五畜兴旺。书中有天师五言颂咒一首,无上天师神符一枚。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本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三卷,明鲍宗肇著并序,智旭序,高佑釲序,王起隆缘起,有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