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作者:佚名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出增壹阿含等见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地理、医卜、农工技术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4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珍品,可惜书成后没有刻版付印。《永乐大典》是按韵目编纂的,辑入古籍时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是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因此,保留了古书的原来面目,使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赖以保存流传。《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缮写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原存北京皇史宬,原本藏于南京,明亡时原本与副本皆毁。仅存的正本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进入北京时焚烧劫掠,大部分被毁掉,一部分流散到国外。至今国内外仅存300余册,在国内的约有200余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进行多方搜集整理。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显存《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考古图

考古图

古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青铜器物图录。宋吕大临编著。大临字与叔,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本书成于元祐七年(1092)。书中所收之器来自秘阁、太常、内藏以及私人收藏,共计224器,其中殷周器148、秦汉器63、玉器13。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记载铜器出土地点和年代的书籍,全书凡10卷,依器分类,计:卷一,鼎属;卷二,鬲、甗、鬵;卷三,簋属,包括敦、簋、簠、铺、簋盖;卷四,彝、卣尊、壶、罍;卷五,爵属、豆属、杂食器,包括爵、觚、举、豆、镫、盉、、瓿;卷六,未标总名,包括盘、 、盂、弩机、戈、削;卷七,钟、罄、錞;卷八,玉器;卷九、卷十,秦汉器。书中所载各器,均逐一绘出图形并摹出铭文,记载器物的尺寸、容量或重量,对于器物出土地点和藏家可知者也有较详实的记录,例如卷四便记录了有“单臩彝”字样的7件器物的出土地点,指出它们是河南河清(今孟津)黄河岸崩时所发现的十数器中的一部分。本书对所收三代铜器的时代也做了一些考证,例如对庚鼎、辛鼎、癸鼎,他根据《史记》夏商无谥法,皆以天干命名,于是疑为夏商之器。但本书的分类标准很不严格,而且对一些器物的定名也有讹误,例如将鼎误定为鬲,将盉误定为鬲,又往往将器铭上的共名作为器名,卷四“单从彝”五器,是方鼎、觚、簋、盉、甗五种不同的器,书中却统称为彝。总之,金文著录之法至此书已大体完备,对后世金文类著述影响较大。本书有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明万历泊如斋本和清乾隆十八年(1753)宝古堂本等。

蜀山剑侠新传

蜀山剑侠新传

《蜀山剑侠新传》,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叙述富家子弟孙同康拜师访友途中,遭盗党追杀,几遭不测,幸得异人解救,并喜得宝剑、宝镜、宝铲等物,勇斗妖人、妖僧,并与其他几家前世好友劫后重逢,在洞庭斗法中歼灭妖人,最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其中贯穿孙同康与前世妻子、女仙孙毓桐的缠绵情事。该书语言简洁、华丽,情节生动、离奇,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讲述故事的超凡能力。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上海百新书店出版第一集;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出版第四集。西元1998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四十六卷本《还珠楼主小说全集》,《蜀山剑侠新传》与《武当异人传》、《武当七女》合订为第十五卷。

官箴

官箴

扬雄著。《官箴》25篇,继承"官箴王阙"传统,对最高统治者进行箴诫.从流传至今的21篇箴文来看,《官箴》所涉及的官职皆为中央的公、卿及其属官.公卿为辅佐大臣,位高权重,其属官位于皇帝侧近,直接服务皇帝或者担当特殊职责.箴文溯源官名来历,叙述官职职掌,回顾历史鉴戒,提出官德要求,是西汉末年"三公制"变革和"九卿制"形成的重要见证,亦是新莽官制改革的基点,不失为考察西汉末年中央官制的一个典型样本.

潜室札记

潜室札记

二卷。清刁包(1603~1669)撰。刁包字蒙吉,号六用居士,祁州 (今河北无极)人。明天启七年 (1627)举人,再试不第,遂弃举子业,以著述讲学为事。清兵入关,隐居不出,于城隅建斋曰 “潜室”,闭户读书。其学信守程朱,以谨言行为要。著有《用六集》、《斯文正统》、《辨道录》、《四书翼注》等书。此书为平日所见的随笔札记。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道其中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一条;又称道其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一条。然而所论心性及格致诚敬,则多拾前人的旧论。其谓读 《春秋》而不读 《胡传》之妙,不可以言 《春秋》,亦不出里塾拘墟之见。又称吾辈第一座名在《大学·知止》一节。且谓此山又不在书本上,还只在腔子里,语言虚渺。有《畿辅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后出阿弥陀佛偈

后出阿弥陀佛偈

后汉失译。有十四偈。赞往生净土之胜妙。贞元录曰:‘后出阿弥陀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后汉失译两译一失)。’日本未知此偈为何人所造,别云一切经中弥陀偈,令人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