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参同契考异
朱熹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现存最早论述道教炼丹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产生的年代稍晚于《太平经》,约为东汉顺帝、桓帝之际,作者为魏伯阳。参,即三;同,相通;契,相合。《参同契》主要论述《周易》、黄老之学、外丹炉火三者互相契合之意,故名。朱熹对该书有独特的深刻领悟,认为其包含深义,作者则故意隐约其词,曾说:“《参同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人之熟读以得之也。大概其说以为欲明言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又却可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又曾以“空同道士邹”的笔名著《周易参同契考异》,主要是从义理角度对《参同契》进行疏证。认为,《周易参同契》实际上不是对《周易》的解释,而是依据《周易》的象数理论来建构丹道理论系统,“《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火候。……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因此,“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周易参同契考异》)。反映了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丹道思想)对于朱熹思想的影响。
秃秃大王
中篇童话。作者张天翼。发表于1933年。秃秃大王是个残忍、愚蠢、奇丑无比的大暴君。一天,他在打猎返宫途中偶遇美丽的农家少女干干,便威逼干干嫁给他。干干不从,秃秃大王就派兵把干干、她的父母,以及一些欠债的老百姓一起抓进秃秃宫,准备制成人肉丸子、人血酒吃掉他们。干干的弟弟冬哥儿和由君的女儿小明为救亲人便跑到小山坡上去求神仙,可是却被冒充的神仙欺骗和勒索。不久,冬哥儿也被骗入狱。小明在勇敢机智的小猫们的协助下捉住了秃秃大王的走狗大狮,又与不甘忍受迫害的众百姓一道冲进秃秃宫,将正在吃人肉喝人血的秃秃大王及其走狗狼兵们打得落花流水,救出了冬哥儿、干干和许多被无辜关押的老百姓。秃秃大王见此情景,气得牙齿拼命长,把他顶到高高的天上去,众百姓锯断牙齿,秃秃大王就不知摔落到何处去了。这部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虚构的童话世界,旨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对人民的强权剥削与压迫,歌颂了劳动人民勇于反抗斗争的伟大精神,以此揭示出人民的武装反抗斗争必将推翻一切反动统治的真理。作品采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将常人体形象与拟人体形象相结合,寓严肃的政治主题于滑稽幽默的情趣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返生香
吾曩见矮人于丹初者,长不满五足,而身通百艺,既精绘事,复擅楸枰,于金石骨董之真赝,亦复一览了然。至于管弦词曲之能,戏剧排场之妙,偶一登场串演,老伶工尝自愧勿如。而尤工于笛,每当良宵风月,一曲横吹以娱其母。闻者辄曰:“此于矮子笛声也。”或谓于丹初囟门隆起,若覆盂然,宜其智慧过人,若易于为智,则于其名始称,故里人成以矮智呼之。然丹初固读书能文,不乐应试,遂集资,设装裱肆于城南老屋。屋凡两进,其前开轩面圃,地颇空阔,设为他人居者,徒供畜鸡晒衣而已。而一经丹初经营,则花木泉石,无不位置得宜。屋后临河,即古香斋裱画肆是已。
尉迟恭三夺槊
元杂剧剧本。简名《三夺槊》。尚仲贤撰。末本。此剧但有曲文,宾白极少。仅就曲文略述梗概: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阴谋篡位,但惧秦王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遂于唐高祖李渊面前诬尉迟恭谋反。高祖将其下狱。大臣刘文静力言尉迟恭当年在榆窠园有救秦王之功,保他不会谋反。高祖决定由李元吉和尉迟恭比武。建成、元吉到秦叔宝家中,询间当年他在美良川与尉迟恭交战的情况。秦叔宝极夸尉迟恭之勇猛,劝元吉不要和他比武,以保性命。元吉不听。尉迟恭到秦王府对唐高祖发出怨言,表示明天一定要打死元吉。御园中2人比武,元吉使槊,尉迟恭3夺其槊,用鞭将元吉打死。最后尉迟恭得到赦免。此剧正末为刘文静、秦叔宝、尉迟恭3人,不同于杂剧常例。现存主要版本仅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
说文广义
清初王夫之撰。3卷。为《船山遗书》中治小学之唯一专著。此书主旨在于阐明汉字之正确书写,反对古人及时人书法之弊。内容则根据许慎六书的准则,解说《说文》中各字的本义,再广释其引申、假借各义,故书名《说文广义》。在释义中,同时指出汉儒经师传授之讹及后世杜撰、生造之误,目的在于匡谬正俗,纳书法于正轨。本书虽为研究文字的专著,然亦贯串着船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民族主义的爱国思想,妙语精言,触处可见,成为全书的一大特色。此书原无目录,系据南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以《集韵》韵部为序。岳麓书社作为《船山全书》第九册整理出版时,重新编目,并注明大徐本《说文》部居,以便于读者查检。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梵名Saddharma -pun!d!ari^ka-s/a^stra, Saddharma -pun!d!ari^ka-upades/a ,凡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世亲着,后魏菩提流支、昙林等合译。本书为法华经之注释书。又作妙法莲华经论、法华经论、法华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依据引之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别译有元魏勒那摩提、僧朗等之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其译语虽与本论相同,然缺归敬颂,并有字句之差异及详略等不同。现今发现之敦煌出土本中,有类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注疏有隋代吉藏之疏三卷、唐代义寂、义一合著之述记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