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十罗刹法

作者:佚名
法华十罗刹法

一卷,失译,法华经陀罗尼品所列十罗刹女之修法也。

猜你喜欢的书

李遐叔文集

李遐叔文集

四卷。唐李华 (约715—约774)撰。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 (今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天宝十一年(752)任监察御史,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又被擢为检校吏部员外郎。上元中召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大历初卒。李华善属文,与萧颖士交游甚密,文章齐名。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其名篇《吊古战场文》为历代选家所推重。曾作《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为篆额,后人争相模写,传为“四绝碑”。著有 《李遐叔文集》。此集为李华殁后,由后人所辑。共四卷。卷一为赋、序、书、颂、赞,卷二为论、铭、传、碑,卷三为记、墓志铭、墓表、墓碣铭,卷四为文、诔、碑铭、杂著、诗。前有独孤及序。其诗富于辞采,文词绵丽,精采焕发,实可与古人相匹敌。萧颖士见其所著《含元殿赋》,以为在景福之上,灵光之下。《旧唐书》称“李华有文集十卷”。独孤及序则称“自监察御史以前十卷,号为前集。其后二十卷,有一百四十四篇赋、颂、诗、表等,为中集。”又称 “他日继于此而作者当为后集。”盖其时李华尚在,但卷数却不合。但《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著录,则说明南宋时原本已佚。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曾录有 《李遐叔文集》一种,系旧抄本,不分卷。有独狐及序,附深肃送序祭文,顾没祭文。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印度文学

印度文学

许地山编著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印度文学》共分为吠陀文学或尊圣文学、非圣文学、雅语文学和近代文学四期。其内容丰富,并有着浓重的印度气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如季羡林先生评价的,“小说家和梵文学者许地山对印度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的《印度文学》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

洞玄灵宝三师记

洞玄灵宝三师记

原题广成先生刘处静撰。文中称“广成先生刘君“、“仙都刘君处静“等,非是处静口吻。且文中载应夷节解化于乾宁甲寅(894年)而处静已于咸通十四年(873年)解化,更无由笔述20年后之事。卷末曰:“后学弟子吴郡陆甚夷稽首烟霞,直书其事。”卷前序亦曰:“道弟吴兴陆甚夷,已叙道元先生休烈。”是知陆甚夷为本书撰者之一。卷末又曰:“门人广成先生制。”此广成先生当是应夷节弟子杜光庭。记与序皆出自一人。可知序亦出自光庭之手。据序可知,光庭亦实录三师事迹,并为述颂、讴赞,为本书撰者之一。序撰于“唐龙集庚辰”。龙集犹言岁次。光庭生于850年,逝于933年。经岁次庚辰者为860年和920年。前一庚辰,光庭方10岁,难以撰书。该记当撰于后一庚辰,时为后梁贞明六年。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三师为唐道士田虚应、冯惟良和应夷节。

巨胜歌

巨胜歌

巨胜歌,五代宋初道士柳冲用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作者自称曾遇明师,获传要妙,「为巨胜歌十首,其间歌咏铅汞五行之妙」。歌词主要咏述内丹原理。作者在序文中贬斥烧炼朱砂水银以求长生为「不知道人也」。谓还丹之要在五行生克,龙虎配合。所谓坎离、龙虎、铅汞、日月、天地等炼丹家术语,皆为一气所生阴阳之异名。歌曰:「九鼎何所自,都因一炁生」;「乃知天地间,阴阳制枢辖」。又曰:「黄芽不是铅,二物生丹田,若求巨胜法,铅汞须自然」。「修真炼形须守一」;「妙法玄之又更玄」。

两宋史纲

两宋史纲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第YI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第YI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台湾教育碑记

台湾教育碑记

本书集刊有关清代台湾教育建置之碑文四十三篇,末附以「明志书院案底」二卷。碑文来源:一为日据时期前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总务局学务课编印「台湾教育志稿」所集三十六篇,一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所集七篇。上述碑文大多见于府县厅志,此后并另有第一五一种「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及第二一八种「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之编印,可资相互比校。「明志书院案底」全为文卷,卷一为清乾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间淡水厅建立明志书院之始末,卷二为光绪年间淡新分治后明志、学海两书院租项纠纷之处理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