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第十卷
- 第十一卷
- 第十二卷
- 第十三卷
- 第十四卷
- 第十五卷
- 第十六卷
- 第十七卷
- 第十八卷
- 第十九卷
- 第二十卷
- 第二十一卷
- 第二十二卷
- 第二十三卷
- 第二十四卷
- 第二十六卷
- 第二十七卷
- 第二十八卷
- 第二十九卷
- 第三十卷
- 第三十一卷
- 第三十二卷
- 第三十三卷
- 第三十四卷
- 第三十五卷
- 第三十六卷
- 第三十七卷
- 第三十八卷
- 第三十九卷
- 第四十卷
- 第四十一卷
- 第四十二卷
- 第四十三卷
- 第四十四卷
- 第四十五卷
- 第四十六卷
- 第四十七卷
- 第四十八卷
- 第四十九卷
- 第五十卷
- 第五十一卷
- 第五十三卷
- 第五十四卷
- 第五十五卷
- 第五十六卷
- 第五十七卷
- 第五十八卷
- 第五十九卷
- 第六十卷
- 第六十一卷
- 第六十二卷
- 第六十三卷
- 第六十四卷
- 第六十五卷
- 第六十六卷
- 第六十七卷
- 第六十八卷
- 第六十九卷
- 第七十卷
猜你喜欢的书
苏州夜话
独幕剧。田汉编剧。发表于《南国》1930年第5、6期合刊。写一个老画家的悲剧。画家刘叔康13年前因军阀混战而和妻子离散,13年后他带着学生到苏州写生,遇到一个卖花姑娘,从她的身世中得知原来她就是自己13年前失散的女儿,她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而改嫁,一年前在抑郁中死去。刘叔康从女儿的辛酸哭诉中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和悲愤,使自己从纯艺术世界中清醒过来。剧本通过军阀战火毁灭老画家家庭的悲剧,揭示了艺术的遭遇与社会命运的一致性。作品线索单纯,情节在巧合中显示时代的必然性,富有抒情气息,是作者早期“为艺术而艺术”思想转变的征兆。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此为《三国志》白话文。
中国哲学史校注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奠基之作。不同于时下“选出而叙述之”、“以西解中”的主流范式,谢著既立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固有脉络,又融贯西学原理,深具“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此“谢无量范式”(Xie Wuliang"s Paradigm)所开辟的“以中化 西”之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道路,为我们当下思考中国哲学如何返本开新,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中国哲学史校注》旨在为学界谢著研究提供精校精勘之善本,主要工作,是对谢著全文之校勘、注解。 1.校勘:以谢著1916年初版为底本,以1927年八版、1967年台一版、1976年台四版、《谢无量文集》第二卷等四种谢著版本为对校本。 2. 注解分两类:其一,对谢著所有引文,皆注明出处。引文所据文献,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理学丛书》等传统基本原典为主。其二,凡订正谢著之讹脱倒衍、考辨异文、存疑、考证者,皆出注说明。
周礼句解
十二卷。宋朱申撰。朱申生卒、事迹无详考。《江西通志》记载有朱申,字继宣,宋太学生。又有李心传《道命录》,有淳祐十一年(1251)新安朱申序,其结衔为朝散大夫,知江州、军州,兼管内勤农营田事,似为二人。朱申《周礼句解》逐句诠释经文,大致根据郑玄《注》、贾公彦《疏》,约括其义,显易其解。其中所见有与《注》、《疏》不同的,如解“太宰之职”;也有力主《注》、《疏》而曲为引证的,如解“大司徒诸公之地”;至于《注》、《疏》之疑不能定的,皆缺而不载。不足在于,《序官》是《周礼》纲领,朱申以其赘而删之,略显简陋,与《周礼句解》体例相违背。朱申《周礼句解》循文衍义,不失严谨,体例完备,全文诠释、较少渗入个人主张,态度平和,言辞简洁,是诠释《周礼》较好的一部书。《周礼句解》版本有:明初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正统刊本;永乐刊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道光九年(1829)陈金鉴刊本。
圆通大应国师语录
凡二卷。日本南浦绍明语,侍者祖照等编录。略称大应国师语录、大应和尚语录、大应语录、大应录、南浦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系日本临济宗建长寺第十三世敕谥‘圆通大应国师’南浦绍明之法语、偈颂等集录而成者。内容包含语录、法语、佛祖赞、小佛事、偈颂等。
轮王七宝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经之七宝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