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问经

作者:佚名
文殊师利问经

凡二卷。梁·僧伽婆罗译。略称文殊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文殊师利菩萨之发问,而答以种种问题者。全经计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内容包括菩萨戒、佛身、无我、涅槃、般若、有余气、来去相、中道、三归、十戒、无垢、无所著无漏、发菩提心、字母及部派分裂等问题。唐代不空译‘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即本经第十四品之别译。

猜你喜欢的书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集。初版时欧文化名“杰弗里·克雷翁”(法语:“铅笔”的意思)。本书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两篇故事,皆取材于荷兰移民的古老传说。瑞普·凡·温克尔是个游手好闲的懒汉,饮了仙酒,一觉睡去,醒后已过20年。正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周围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获胜,建立了共和国。可是摸不着头脑的瑞普却仍旧称英王乔治三世陛下的臣民。这个人物的名字在美国已成了普通名词,用来表示懒惰和因循守旧。《睡谷的传说》写一个怕鬼的乡村穷教师爱上一个富家美女,正当自鸣得意时遭到“鬼”的袭击。原来这个“鬼”是他的情敌装的,永远打消了他对美人的痴心妄想。《见闻札记》中的故事也有写英国生活的,写美国印第安人习俗的。这些故事都具有浓厚的民间口头文学色彩,情节怪诞离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

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说。它是作家创作晚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结晶。作品以18世纪70年代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纨袴少年格里尼约夫按照贵族教养的程式,到白山要塞去接受行伍的考验。在暴风雪途中迷路,被一个中年汉子引到客栈。他在感激之余把自己的兔皮袄送给了衣衫单薄的汉子。要塞司令米龙诺夫上尉对格里尼约夫倍加照顾。上尉的女儿玛利亚也与他情投意合,招致青年军官什瓦卜林的忌妒,引起决斗。格里尼约夫被刺伤,这更加深了他与玛利亚的爱情。适逢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要塞,米龙诺夫被绞死,什瓦卜林投降。格里尼约夫在被套上绞索时意外获释。原来普加乔夫正是那个风雪夜为他引路的汉子。玛利亚落入什瓦卜林的手中,忍受着折磨。格里尼约夫求普加乔夫帮忙,后者慨然应允,斥责了什瓦卜林,成全了格里尼约夫和玛利亚。起义失败后,普加乔夫被枭首示众;临刑时,普加乔夫看见了格里尼约夫,还向他点头致意。格里尼约夫因“通匪之嫌”被拘捕审讯。玛利亚不得已设法面见女皇,诉清原委,求得恩准。格里尼约夫终于与玛利亚幸福结合。作者着力塑造了格里尼约夫的形象,着力挖掘一个贵族青年为人的价值所在。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将他培养成一个纨袴少年;而标准的旧俄军营生活则可能使他变成一个花花公子。但最终他没有成为一个浪子,是周围善的力量发展了他善的本性。老仆萨维里奇管束尽责,中年汉子乐于助人,上尉一家热情朴实,这一切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勇敢、忠诚,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作者也证明了“匪首”普加乔夫也具有作人的价值。他具有善的天性,仪表堂堂,与部下相处融洽。他真正把人看作人,即使是敌人的女儿,在她受虐时,他也慷慨相助。更可贵的是,他还具有英勇无畏的气慨,宁可做饱血而死的老鹰,也不当啖尸苟活的乌鸦。作品还描写了平民百姓用奉献面包和盐的隆重礼仪迎接普加乔夫的场面。普希金基于人道主义信念,真实地再现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本书中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短篇小说,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

凌沧草

凌沧草

诗文集,明王应斗撰,该集子题材丰富多样,涵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如描绘了明朝末年战乱频仍下百姓的流离失所、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批判;还饱含个人情感的抒发,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借景抒情之作展现出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向往,也有对人生坎坷遭遇的感慨,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后发出的无奈与愤懑之叹,还有对亲友的思念牵挂等细腻情感;同时不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品评,以史为鉴,表达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才学与思想深度,艺术风格上兼具慷慨激昂和清新自然之姿,语言简洁明快且用典精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现代奇人传

现代奇人传

能十八般武艺,运千斤石如飞,当场献艺,一座俱惊,此非现代之奇人乎?曰:“否!此江湖卖艺之流,不足称也。”然则攀绳走索,疾若猿猴;吞火纳剑,诡同妖魅,此又非现代奇人乎?曰:“否!此眩人术士之流,更不足称也!”然则畅谈术数,追踪鬼谷,详论休咎,接轸君平,斯于奇人之称,或可当之无愧乎?则更曰:“否,否!星相之流,徒仗巧言诡辩以欺世,非真具先知之术,能识过去未来也。”

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释文辨误

史籍考辨著作。宋末元初胡三省撰。12卷。司马光《资治通鉴》出,南宋蜀人史炤为之作《通鉴释文》30卷,然多谬误疏漏。又有托名司马康的海陵本《释文》及蜀费氏进修堂本《音释》,皆蹈袭炤作,乖舛弥甚。胡三省既撰《通鉴音注》,恐前人注释讹谬相传,疑误后学,因作是书刊正之。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