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薮槃豆法师传

作者:佚名
婆薮槃豆法师传

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槃陀、筏稣槃豆、婆修槃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槃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槃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著),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著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著、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著、世亲之传略。

猜你喜欢的书

随隐漫录

随隐漫录

宋代笔记。5卷。陈世崇著。本书多记南宋朝廷典章故事、士林轶事及诗词佚文。如卷1记紫宸殿上寿仪,卷3记孟享驾出仪等,颇有史传所末及者。卷1末条记宋亡后二年(1281)之事。第2卷论汉平帝、后晋愍怀太子妃等条,皆借古事以寓故国黍离之悲。书中所记诗话杂事,亦多可采。关于其父陈郁的诗词佳句,采摭尤多。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元赵采撰。三十三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节录程颐《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并增列程、朱《语录》有关《易》说于前,而各以己意附说于后,谓之“折衷”。全书大旨,虽以宋代义理之学为宗,但亦颇取汉魏以来之象数《易》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所注仅上下经,殆以程子所传不及《系辞》以下欤?前有采《自序》,称:‘其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虽《本义》专主卜筮,然于门人问答又以《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泝而上之。’云云。故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于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顾炎武《日知录》谓‘割裂《本义》以入《程传》,始于胡广之修《大全》’。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义》,采又因之,则其来有渐矣。炎武专责胡广,殆未见二书欤?”

周易折中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卷末附朱熹《易学启蒙》。《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歧。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此书对象数、义理二派兼收并采,不病其异同。经传分编,一从古本。

水浒传注略

水浒传注略

浒传注略,清程穆衡著,王开沃补,手稿本,共有二卷四册,即是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刻王开沃补注本。郑振铎《西谛书话》 曾言:“为章回小说作注者,于此书外,未之前闻。程穆衡引书凡数百种;自史汉一下至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僻书颇多。水浒多口语方言,作者于此亦多详加注释,不独着意于名物史实之训诂。故此书之于语言文字研究者亦一参考要籍也。”并说“作者所据为金圣叹本,似未见明刊诸本,不无遗憾,然于“天下太平四个青字”条下注云:“按水浒传正本不止于此。在梁山泊分金大买市方终耳……乃坊本毅然并此后俱删去,使全书无尾,真成憾事。”并引《录鬼簿》所载高文秀、杨显之、康进之诸水浒剧以证“七十卷以后”非“续本”,其识力不可谓不高。”

读诗质疑

读诗质疑

三十一卷,清严虞惇著。分《国风》十五卷,《小雅》八卷,《大雅》三卷,《颂》五卷。另篇首附有十五卷;为(1)列国世谱;(2)国风世表;(3)诗指举要;(4)读诗纲领;(5)删次;(6)六义;(7)大小序;(8)诗乐;(9)章句音韵;(10)训诂传授;(11)经传逸诗;(12)三家遗说;(13)经传杂说;(14)诗韵正音;(15)经文考异。书中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以朱熹《诗集传》,十之七、八从《小序》说,十之二、三依《诗集传》立论。其解于每篇之首皆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疏字义;篇末总论大义,辨明去取诸说之故。以推求《诗》意为主,而略于名物训诂。时有失却考证之处,如《申培诗说》本为丰坊伪作,多剽窃朱熹之书,此书反谓《诗集传》引自《申培诗说》。但全书于毛公、朱熹两家说之间,能择长弃短,较诸家言《诗》者所得为多。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仰山寂禅师语录、智通禅师语录。唐代僧慧寂(840~916)撰,明代僧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崇祯三年(1630)成书,康熙四年(1665)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卍续藏第一一九册御选语录卷四。仰山之语录早有成稿,然始终乏人整理。直至圆信等人编辑五家语录时,始将其稿集录成书。内容系行实、法门之机缘问答、示众、游方语要等,计七十余项。其法门提撕之精神,皆系举扬沩山之宗风,故世人常将沩山语录与仰山语录合称父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