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薮槃豆法师传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吴趋访古录
《吴趋访古录》9卷,刻于清代道光19年(公元1839年)。越12年金田起义,书版在战乱中散失,故传世绝少。仅民国《吴县志·艺文考》著录。作者姚承绪,字缵宗,一字八愚,诸生。博学能文,喜培植后进,故人子弟贫不自力者,饮食教诲之,成就甚众。平生肆力于诗,日课一首,吴中胜迹题咏殆遍。另有《留耕堂诗集》12卷,见于光绪《嘉定县志·文学传》。此书仿明人王宾《吴中古迹诗》休例,将其范围扩大为当时苏州府属各县.内容包括疆域、沿革、名胜、古迹、园林、第宅等类,可补地方志乘之缺。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类著作。明张遂辰撰。七卷。遂辰字卿子,号西农,祖居江西,后迁杭州。少年体弱多病,钻研医术,博览历代名家著述,对伤寒论研究尤深,医名显赫。因其学生张志聪、张锡驹均为钱塘人,又皆系伤寒名家,故有钱塘“三张”之称。卷一为辨脉、平脉法。卷二至卷六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等。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可不可诸篇。张氏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其内容仍是仲景之旧、成无己之注,“引经析义,尤称详洽”。故凡引成氏之注,“悉依旧本,不敢去取”。并在成注基础上,选用朱肱、许叔微、庞安时、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王安道等家注释,以补成注不足。同时对成注中错误,亦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提出己见。注释较为客观,流传甚广。有明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清初圣堂藏版重印本。
道德真经直解
四卷。南宋邵若愚(生卒年不详)撰。邵若愚,号本来子,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撰有《道德真经直解》。此书约撰成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前人研究《道德经》者,或分《老子》为上下二篇八十一章,或为四卷八十一章。邵若愚不赞成道德分体,认为道德混说无上篇下篇;并说将《老子》分八十一章,是不审正文前后本义;又斥创立篇名是狭居其事,言理不当,因此主张废上篇下篇、章数、篇名,所以他作《道德真经直解》不分篇章。该书卷前有《道德真经直解叙事》、《叙事道德阶梯科》及《道德阶梯图》,卷末有陈元卿《纪末》。此书注释经文大旨,注中有注,阐发明了,触类引申,以儒释家言解道。后世学者对此书评论不一。有学者认为其书以儒释之学明道家之理,有违直解之意,未免牵强附会。但又有学者认为此书阐述道有浅深德分内外的观点新颖深刻,倡三教合流自有见地。只是评述前人之事,语言偏激,未免失当。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知堂文集
周作人著,1933年天马书店出版。1981年上海书店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之一影印发行。此书系周作人的自选集,收作者早期散文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等44篇,书中附作者自序。关于“知堂”,作者在文集开篇即言:“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此言甚妙,以名吾堂”。“吾堂后起,或当作新四知堂耳。虽然,孔荀二君生于周季,不新矣,且知亦不必以四限之,因截取其半,名曰知堂尔”。周作人早期散文有政论、随笔、杂感、记叙、游记、速写、书信、序跋以及文艺短论、读书札记等。在运用散文体式上,“小品散文”是其运用得最为自如的一种。其往往在即兴的形式中暗寓讥刺,文笔以平和冲淡为特色,造成幽雅淡远的意境。他在内容上着意表现返归自然,顺乎天性,自由率性而适度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与隐蔽,倾泻与控制,放与收,丰腴与清涩,奇警与平淡……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由于20年代后期,周作人逐步由“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战士变成一个消极避世的隐士,不敢正视残酷的斗争现实,躲进书斋,因而其作品不免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近年来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注意并加以重视,国内不断出版其作品及有关研究文章。岳麓书社出版的《知堂书话》、《知堂外文集》、《知堂序跋》、《苦茶随笔》、《风雨谈》、《苦竹杂记》等相继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钟叔河在《知堂书话》序中称周作人文章为“上乘”。鲁迅在答斯诺问时,把周作人放在“最优秀的杂文作家”的首列。
书述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群书治要译注
一称《群书理要》。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编。五十卷。书成于贞观五年(631)。太宗李世民欲览前代得失,因命辑录经史诸子有关治道政术者,纂成此编。叙自传说中的五帝至晋历代帝王兴衰事迹,旨在阐明兴邦治国要义。包括经书十卷,十二种;史书二十卷,八种;子书二十卷,四十七种。所本诸书多属唐初善本,有裨校勘。内收《晋书》二卷,为十八家晋史遗文,尤为珍贵。桓谭、崔寔、仲长统、袁准、蒋济、桓范政论,亦赖本书得存梗概。国内久无传本。今本系本日本宽政、天明、尾张诸本刊出,缺卷四、十三、二十共三卷。有《四部丛刊》本等。此为译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