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浅释

作者:宣化上人
普贤行愿品浅释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相信这一部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

猜你喜欢的书

逆我者亡

逆我者亡

资深警员卢克在乘火车前往伦敦的途中,偶遇了来自乡村的平克顿小姐。这位老小姐声称自己正准备前往苏格兰场,去揭发几起命案的真相。令人诧异的是,她随后便惨遭车祸离世。卢克决定冒充作家前往乡村一探究竟。他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每起案件似乎都介于“意外”与谋杀之间,而另一位劳小姐韦恩弗利特似乎掌握着某些关键信息,却对卢克欲言又止……就在此时,“意外”再次发生了,陷入困局的卢克能否拨开迷雾,让村庄恢复到以往的平静之中?

清容居士集

清容居士集

元代诗文别集。50卷。袁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苏天爵所撰《袁文清公墓志铭》及《元史》本传都说袁桷有集50卷,可见现存《清容居士集》是原刊旧本。卷首无序。卷1为赋,卷2为骚、辞、卷3—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歌行、联句,卷9为五言律诗,卷10—12为七言律诗,卷13为五、七言绝句,卷14为五、六言绝句及秋闱倡和等作,卷15—16为开平集(1—4集),卷17为赞、箴、铭,卷18—20为记,卷21—24为序,卷25—31为碑、铭等,卷32为行状,卷33为表、志,卷34为传,卷35为内制,卷36—37为外制,卷38为表、笺,卷39为启,卷40为启、书,卷41为议、状,卷42为策问、问答,卷43为祭文等,卷44为杂文,卷45为为鲁国大长公主题画,卷46—50为题跋。卷末无跋及附录。清道光年间郁松年曾将《清容居士集》刊入《宜稼堂丛书》。郁氏所据原本,在明永乐年间即有残缺,为此,郁氏撰有《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附于《宜稼堂丛书》本的卷末,这个本子又被收入《丛书集成》。本集常见的善本为元刊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清容居士集》是元代最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颇受重视。

家塾教学法

家塾教学法

《家塾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史上首部以“教学法”命名的理论著作。清代教育家唐彪博采众多书法家和文字学家的精辟言论,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介绍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诸多语文教学理论至今仍然值得借鉴。此次重新整理出版,对符合当下“大语文改革”教学思想及启蒙教育理念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力求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黄帝阴符经讲义

黄帝阴符经讲义

道家著作。四卷。南宋夏元鼎 (生卒年不详)撰。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南宋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 人。撰有《悟真篇讲义》、《阴符经讲义》、《崔公入药镜笺》等。《阴符经讲义》,全称《黄帝阴符经讲义》。此书以夏元鼎 《阴符经讲义》三卷及《图说》一卷合编,书末附有《崔公入药镜笺序》等总共四卷。是书前有宋宝庆二年(1226)楼防序。《阴符经》384字,不言丹,自李筌以后诸经家也不以丹言。而此书专以丹法释阴符之旨,成一家之言。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和苏轼齐名的著名诗人,诗风奇特。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不是学其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学其以学问为诗,学其律诗的奇拗。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诗歌到了宋代,已很难创新,黄庭坚又缺乏生活基础,故在语言上求新,他称之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脱胎换骨”,“以腐朽为神奇”。如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后人用得已滥俗,他就变个花样,说“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较有雅趣。他还学杜甫的“书到瘦硬方通神”,和一些拗体诗的作法,有意奇崛,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刘熙载《艺概·诗概》)。故其诗如危峰千尺,枯松倒挂,傲兀不凡,刻意出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本写险恶,结尾却说:“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以“笑”作结,出人意外,故突兀奇绝。又如《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文思奇,造句奇,笔势雄健,真有排山之势。杜甫《缚鸡行》末尾宕开:“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遂成警句。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结尾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是他学杜成功之处,和杜诗一样,出人意外,也很警策,因成名句。黄庭坚诗和苏轼诗齐名,时称“苏黄”。黄诗总的艺术成就虽不如苏诗,但诗风奇特,别具特色,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一个江西诗派,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能开一个诗歌宗派,又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在诗歌史上也是少见的,这足见黄诗特点突出,影响之大。

周礼订义

周礼订义

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字次点,南宋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任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此书是淳祐二年(1242)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时牒温州所得,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于通判泗州。书前有真德秀序和赵汝腾后序。赵汝腾称,真德秀殁后王与之又删繁取要,由博得约,此书“精粹无疵”。《周礼订义》采录旧说共五十一家,唐以前为杜子春、郑兴、郑重、郑玄、崔灵思、贾公彦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均为宋人,资料博详,凡文集语录无不搜采。以当时诸儒为主,前儒古义仅特为附存而已,实际是取宋人的学说。解经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言义理者多,考典制者少。其注《考工记》,认为《冬官》不亡,与宋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一致,但俞庭椿易改经文,王与之仅持其观点而不移改经文。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极为不满,当谈及邱葵《周礼》序中讲,王与之作《周官补遗》、《周礼》之六官全,而此书无此补遗,不知因何时说,“然凭空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善,因无庸深考也”,颇为偏激。认为《周礼订义》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则颇中肯。然而,宋时四十五家之书,已佚十之八九,是赖以《周礼订义》而得以流传,可见其对宋文献功不可没。版本有:宋刻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