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契印

作者:佚名
十八契印

十八契印,一卷,失译,日本佚名题记,无等题记。“十八契印者。传云惠果和尚制。或云弘法大师作。今按三十帖册子目录云。大圣欢喜天经一卷(不空译末有十八道颈次第)。又云。梵字十八道真言。以此思之。大师据件二本记之乎。”十八契印, 亦称“十八道契印”、“十八道”。密教修法中通用的十八种手印。分别包括在“六法”中,故又称“六法十八仪”、“十八六法”。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乐静集

乐静集

宋代诗文别集。30卷。李昭玘撰。本集前后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明代叶盛《菉竹堂书目》著录此书,但无卷数;焦 《国史经籍志》则称此书30卷。传世诸抄本均与焦竑所载相合。其卷1至卷4为诗,卷5为徐州十事,卷6为记,卷7为传、序,卷8、卷9为杂文包括榜文、祭文、题跋等,卷10至卷11为书,卷12至卷14为表,卷15至卷21为启、状,卷22为疏,卷23为青词、疏文,卷24为僧疏,卷25、卷26为进卷,卷27为试馆职策,卷28至卷30为碑、志、行状。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八千卷楼旧藏抄本、道光四年(1824)刘氏味经书屋抄本等传世。李昭玘文与晁补之齐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伟,无依阿淟涊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又早为苏轼所知,耳濡目染,具有典型,北宋之末翘然为一作者。”

钦定四书文

钦定四书文

四十一卷。清方苞 (1668—1749)等奉敕编撰。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时曾充一统志馆总裁。乾隆时累官至礼部右侍郎,系桐城派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 “桐城三大家”,著述颇多。有 《方望溪全集》、《钦定四书文》(简称 《四书文》)。包括化治、正嘉、隆万、启祯及国朝五集。乾隆元年 (1736)清政府为了科举考试和进一步禁锢人民思想的需要,令方苞等人编撰此书,目的是“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序》)。全书所选文章之主旨必在“制义”,方氏以为明时文章大体四嬗,故划为化 (成化)治 (弘治)、正 (正德)嘉(嘉靖)、隆 (隆庆) 万 (万历)、启 (天启) 祯 (崇祯)四个间断共四百八十六篇明人文章,并按四书之体例,依次编纂排列。“每篇皆抉其精要评论于后”(《序》)。书中有强烈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色彩,其分类也未必恰当,是为之弊。然其 “文章必随时而改”、“文必清真雅正”等观点则是可取的。该书最早版本是乾隆五年 (1740)刊印本,后有四十一年、四十四年重新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远山堂曲品

远山堂曲品

戏曲论著。明祁彪佳著。系受吕天成《曲品》的启发,并就吕氏《曲品》加以扩展而成。将所收传奇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另有杂调一类,专收弋阳诸腔剧目。每剧各加短评。现存残稿收传奇剧目四百六十七种,属于逸、艳、能、具四品与杂调,又有部分雅品残稿。祁彪佳企图通过本书写作,使传奇戏曲作品的优劣得到公允评价。他的评选标准是“赏音律而兼收词华”,具体包括三项,即调合韵律、词当本色、事关风教。他在《曲品叙》中云:“予操三寸不律,为词场董孤。予则予,夺则夺,一人而瑜瑕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力求贬褒适当。入选剧目比吕天成《曲品》大增 ,一些被吕天成视为“不入格”而摈弃不录的,祁彪佳则作为“杂调”选录三百四十六部“坊间俗本”。这些诸腔剧本虽多不被一般文人所顾,但它们在当时社会上都曾盛极一时,富有舞台生命力。《远山堂曲品》现存版本有明远山堂蓝格稿本、明启元社黑格钞本及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原稿无书名标题及著者署名。《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远山堂蓝格残稿本作底本并据黄裳校录本补入序文及凡例。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佛教颂赞文。宋仁岳撰。一卷。据书首序称,本文是作者专为释迦牟尼涅槃日所作。赞文共十四章,每章八句,可分为三部分:(1)“初入道场,普礼三拜”,奉请诸佛菩萨;(2)礼赞佛、法、僧三宝,即十四章赞辞;(3)“至心忏悔”、“归命三宝”。此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鬼子母经

鬼子母经

全一卷。全称佛说鬼子母经。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鬼子母食人之子,佛藏其爱子以度化之,使拥护三宝。然此经所述较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所说疏略。

所欲致患经

所欲致患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举事例示其忧患,特以‘不净观’观女色之例,劝彼等断爱欲、入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