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想经

作者:佚名
乐想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外道计一切为乐,佛不计不乐。即中阿含想经。

猜你喜欢的书

占有还是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失乐园

失乐园

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著名长诗,约一万行,取材于《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因受撒旦引诱,偷吃智慧之树上的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撒旦原是大天使卢西弗,野心使他反叛上帝,失败被贬,堕入地狱。可是他不愿屈服,立志报仇。当他知道上帝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时,决心寻机报复。上帝派遣天使拉法尔警告亚当危险将临,并告诉他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以坚其信仰。后撒旦潜入伊甸园,化为蛇形,引诱夏娃和亚当。他们因为意志不坚而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禁果,触犯禁条,上帝发现后,派天使迈克尔宣谕其罪,分别判令他们将身受处罚,并将他们逐出伊甸乐园。在放逐到人世之前,天使向他们展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生息死亡,王朝兴废,洪水泛滥、罪恶、灾难……以及基督出世、赎罪、升天。 长诗利用宗教传统题材对人类不幸命运的根源加以说明,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表现了作者革命的清教思想。作品通过夏娃盲目求知,首先受到撒旦诱惑,亚当溺爱妻子,再蹈覆辙,以致失去乐园的故事和撒旦骄矜自负,野心勃勃,由天使堕入地狱,变为蛇形的结局,指出人类由于感情冲动、理性薄弱、放纵欲求、意志不坚的弱点而导致苦难和不幸,同时,也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于道德堕落和骄奢淫逸而遭到失败。 另一方面,弥尔顿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思想感情上又同情撒旦,赞赏他反抗压迫,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反叛精神。对撒旦向上帝开战的场面的描写,令人联想到革命时的战斗情景。长诗尤其突出了他在遭到失败后仍不气馁,坚持战斗的坚强意志,反映了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者身受迫害,但并不灰心丧气,仍要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 长诗规模宏大、场景壮阔、风格崇高瑰丽,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雄浑有力的语言,是英国诗歌史上的一部杰作。

爱日斋丛钞

爱日斋丛钞

五卷。南宋叶某撰。此书散佚,失作者之名,唯陶宗仪 《说郛》题为宋叶某所撰。此编约当淳祐间(1241—1252)成书。元代已佚。《永乐大典》收一百四十三条,《说郛》录有二十二条,中有十条不见《大典》。书中“论先儒从祀”一条,有宋度宗咸淳年号,知此书为南宋末年人所作。全书以辨析名物、稽考典故为主,凡前人笔记小说及杂史著作,如赵德麟、王直方、蔡絛、朱翌、洪迈、叶梦得、陆游、周必大、龚颐正、何薳、赵彦卫诸家之书,无不博引繁称,考证同异。其体例与张淏《云谷杂记》、叶大庆 《考古质疑》仿佛相近,只是文笔稍差。但征引繁富,订讹正舛,多为可取。

玉官

玉官

许地山早年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早期的短篇小说,多以南洋生活为背景,有异域情调,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浪漫气息。1939年发表的小说《玉官》,描绘了面对欲施暴的军士挺身而出宣扬基督爱的教义的玉官的救世精神。小说主人公玉官是一个寡妇,成为基督教徒以后,整天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地四处传播福音,最后不顾别人的劝阻,发愿要孤身远渡重洋。由于作者对于佛学的感情、造诣很深,故他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研究佛教,从而启迪读者获得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智慧。

梁山五虎大劫牢

梁山五虎大劫牢

元明间杂剧剧本。简名《大劫牢》。不著撰者姓名。末本。剧演梁山泊头领宋江探知滦州韩伯龙是条好汉,便遣李应下山招其入伙。李应到滦州后身染重病,因乏店钱,被店小二逐出,倒地待毙。值韩伯龙楼上赏雪,见后救至家中。伯龙见李应聪明英武,便与其结为兄弟。宋江半年不见李应回转,恐有闪失,又遣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等4人下山接应。4人暗见李应,共商计策。伯龙清明节踏青赏春,鲁智深等来寻衅,诱至僻静处,将其擒拿。李应在家放火烧房,绝其后路。伯龙上山,仍恋家中妻儿,请求放归。官军以伯龙勾结梁山强人,将其全家下狱。宋江得信后再遣李应、鲁智深等5人下山劫牢,救出其全家,复上梁山。此剧基本内容不见于长篇小说《水浒传》,但与《水浒传》中争取卢俊义上山情节相类,疑卢俊义事即据此敷演而成。本剧共5折,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论语译文注解

论语译文注解

儒家一部重要经典,凡二十篇。每篇均以文中前两个字或三个字命名。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直接纪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及其著名弟子言行的汇编。内容有孔子的谈话、言论、答弟子问、生活行为以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此为《论语》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