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义

作者:佚名
菩提心义

一卷,著者不详。以五门分别明菩提心之要义。

猜你喜欢的书

易斋集

易斋集

二卷。明刘璟撰。刘璟字仲璟,浙江青田人,诚意伯刘基之次子,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太祖命其袭承父爵。刘璟让于其兄子廌,乃特设阁门使授之,以性格刚直著称。不久为谷王府左长史。燕王朱棣起兵,随谷王归京师,令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入京,下狱自经死。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其事迹附见《明史》刘基传。著有《易斋集》。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有《刘璟集》十卷,可能其时尚未完全散佚,又别有《无隐稿》一卷,清时即已不存。其与此本之同异,已无法可考。刘璟少通诸经,慷慨喜谈兵,明太祖对其甚为佳许。其诗文伤于觕率,颇逊其父。浙江天台卢廷纲评论其诗,说:“酒酣落笔词愈工,命意不与常人同。清如冰瓯玉盌贮繁露,和如大廷清庙鸣丝桐。疾如黄河怒风卷涛浪,丽如锦江秋水涵芙蓉。”虽誉之未免过实。然其气势苍劲,兀傲不群,犹有其文 《覆瓿集》之风。

南北看

南北看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南北看》收录唐鲁孙所写关于民俗掌故、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宫廷秘闻的文章二十四篇,介绍了唐鲁孙记忆中老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有趣事物和口耳相传的野史逸闻,这些内容如今已很难见到或听说,从而使得《南北看》的记载显得尤为珍贵。

墨经

墨经

《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全书共论述二十个问题:一论松,主要论述造墨所用之松,以及何松为上,何松次之,何松为下。二论煤,主要论述如何建窑,如何扫煤,以及如何辨煤之优劣。三论胶,主要论述胶对制墨的作用,胶的优劣,胶的制法。四论罗,主要论述如何筛煤。五论和,主要论述如何和煤,以及胶、煤、水的比例。六论捣,主要论述如何把墨泥捣均匀。七论丸,主要论述制墨丸的方法。八论药,主要论述历代制墨掺药之法。九论印,主要论述用何物制墨印的底版。十论样,主要论述什么式样的墨为最佳。十一论荫,主要论述使墨干燥之法。十二论事治,主要论述对墨如何事治。十三论研,主要论述如何研墨。十四论色,主要论述以墨的色彩、光度鉴别墨的优劣。十五论声,主要从敲击、研墨的声音论述墨的优劣。十六论轻重,主要从墨的轻重论述墨的优劣。十七论新故,主要论述故墨优于新墨。十八论养蓄,主要论述养蓄新墨之法。十九论时,主要论述制墨的时间。二十记工,主要记载历代制墨的良工。

宗玄先生文集

宗玄先生文集

唐代道教学者吴筠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书为吴筠诗文集。卷首有唐礼部侍郎权德舆序,简述吴筠生平,据称吴筠所作诗文「合为四百五十篇」,现《正统道藏》本仅存五言古诗一零八首,赋八篇,论文三篇。其诗赋多赞咏隐士逸人之高风亮节。咏物抒怀,阐扬玄道。或抨击佛教败坏世风,「侮君亲,蔑彝宪」;「噬儒吞道,抑帝掩王」。其论文三篇为全书精华:第一〈神仙可学论〉,论述常人可通过学习而成仙证道。谓清心寡欲以养生,保精养气以和神,则神仙可致。又谓忠孝廉贞之人「死而不忘」。虽肉体已死而道义常存。可见作者融合儒道两家之人生观。 第二〈心目论〉,假设心目辨难,以明「动心者神,乱心者目」。谓人目光外驰,受物利诱惑,以致心乱神劳而形毙。应守虚契无,窒欲解纷,使内心清静,则神生而形和。 第三〈形神可固论〉,论述摄生长生之术。分为守道、服炁、养形、守神、金丹等五章。其说亦以清心和神,保精固气为主旨。吴筠是唐代著名道教学者,以才情著称。其诗文或铺陈敷采,或典雅清新,叙事论理皆文情并茂,堪称佳品。

月泉吟社诗

月泉吟社诗

宋诗总集。一卷。南宋吴渭编。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曾为义乌令,宋亡不仕,退居于家。“月泉”得名于月泉书院(浦江城北旧有月泉)。南宋诗社林立,为互相唱和,以文会友之所。宋亡后吴氏成立月泉吟社,邀请遗老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春,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言、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两千七百三十五首,选中二百八十名,为刻前六十名,诗七十四首,附摘句三十三联。每人均用假名,而寓真名于其下。诗皆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藉以表现作者寄情田园,不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消极反抗心理和故国之思。风格以温厚和平为主,多用比兴手法。这种结社征诗的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此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刊登宋代诗社的形制以及征诗时所列的社约、题意要求、誓诗坛文、诗评等章则,卷末附有赏格。据此可以想像南宋诗社活动情景。吴氏立社征诗目的还在于广泛联络遗民,结交社友,故入选之诗的作者也很相近。此书常见者有明毛晋所刊《诗词杂俎》本、清《粤雅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1984年浦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有复印本。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一卷。宋岳珂(1183-1234)撰。珂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汤阴(今河南南阳)人。南宋着名爱国将领岳飞之孙。历官至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一生着述甚多,除此书外,尚有《金陀粹编》、《宝真斋书法赞》、《桯史》、《玉楮集》、《愧郯录》、《三命指迷赋》、《棠湖诗稿》、《吁天辨诬集》等。宋代九经刊本,以廖刚所刻为精审,珂取廖本九经,增以公、穀二传及《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校刊于相台书塾,并述校刊之意,作《总例》一卷,即此书。内容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部分。各部分前有小引,述校刊缘由。其书久无刊本行世,至清乾隆年间田大椿始刻之,既而鲍廷博又刻桐花馆订本,嘉庆年间杨州汪氏以影宋本翻刻,璜川吴氏又据汪氏本重刻,此书才广泛流传于世,然而刻本既多,各本相校也互有出入。今存有清影元抄本二种,清抄本三种,清刻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