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章指事

作者:佚名
华严五教章指事

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本华严宗的研习传统,融入本土化的理解视角,使抽象的教义体系变得更为明晰易懂。

猜你喜欢的书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作者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亭子间嫂嫂

亭子间嫂嫂

长篇小说。周天籁著。上海友益书局1942年8月出版。小说通过一个私娼的经历揭示了卖淫妇女痛苦的非人生涯,反映了上海下层社会的一个层面。主人公顾秀珍出生于嘉兴农村,由于要养活抽大烟而又残废的父亲,先到上海当女工,工厂倒闭后流落在一群姐妹朋友家中,为了生活由姐妹朋友介绍到福州路会乐里充当妓女卖身。这个没文化的女子,由于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心地善良,随着年龄增长,她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各色人等均能应付裕如。她有时熨帖温顺,有时又狠若泼妇,并学会哄骗敲诈,心狠手辣。她每次玩弄客人时常产生良心上的忏悔,讲一些义气。她向往的出路是找男人结婚。后终于成为富家石先生的六姨太,但自由惯了的她最后还是逃回亭子间里继续卖身。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亭子间嫂嫂”人老珠黄又得了花柳病,离开了人世。作品通过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展现主人公的身世和悲惨遭遇,揭示了黑暗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

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40年底。初载1941年6月20日《中国文化》第2卷第1期。收入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3月远方书店初版)。作品写了一个曾经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遭到蹂躏,后来受抗日民主政府派遣,到沦陷区去收集情报的年青妇女贞贞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贞贞原是一个农家少女。她十六、七岁时,同村里的青年夏大宝相爱,决心要嫁给他。她爹坚决反对,要把她许给西柳村一个近三十岁的米铺小老板为妾。贞贞不肯接受,就跑到天主教堂里,请求外国神父收留她当姑子。就在她去教堂的那天,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霞村,她落到日本鬼子手里,在虎口里她忍辱生活了一年多,当和自己人有了联系后,她忍着剧烈的病痛,坚持给抗日军队送情报。后来,她回到了霞村,遭到村里一些人的议论与歧视,而她父母却可怜她,夏大宝仍挚爱她,但是,这时的她已不再以自由婚姻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决心到延安去,到新的天地去,在学习和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作品着重描写了贞贞回村后,村里不同思想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和议论,以及她明朗坚毅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人物的命运,人物的个性,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在特殊的处境下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心地纯洁的青年女性贞贞的形象,是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介存斋论词杂著

介存斋论词杂著

一名《论词杂著》。词论。清人周济(1781—1839)撰。一卷。济有《味隽斋词》已著录。此编收周氏论词三十一则,附录《周济词辨自序》及《潘曾玮刊词辩序》。此编发挥“意内言外”之论,提出“非寄讬不入,专寄讬不出”之论。周氏虽选词挟一派之私而受人讥诟,论词则不乏精思。论词推重周邦彦,崇尚“雅” “正”,强调抒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并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在表现方法上强调: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佛说盂兰盆经译注

佛说盂兰盆经译注

一卷。首尾完具。经文叙述目连以神通力入十八王三昧定,不能知母死后生于何处,故向佛求告。佛谓其母已生于地狱饿鬼中,如设盂兰盆,以百一饮食奉佛施僧,可使其母离饿鬼三劫之苦。经中谓诸国王、长者均因此而设盂兰盆会以救七世父母于地狱饿鬼道。佛并应阿难之请,说明目连母乃因前世贪悭而入地狱。此经为《大唐内典录》卷七所载,称它为《盂兰盆经》之别本,“五纸,未知所出。”正为五纸,可知确为当时流传之本。但《开元录》卷十八判其为疑经,称:“时俗传行,将为正典。细寻文句,亦涉人情。事须审详,且附疑录。”此经把“盂兰盆”径直解释为一种盛放东西的器皿,并由此衍出金盆、银盆等七宝盆,以此盛种种供养品以奉佛施僧。从这一点讲,颇似出于中国人之编撰。但内容与《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基本相同,故是否确系中国人所撰,尚须考证。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成实论

成实论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