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指因缘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喉科大成
喉科著作。4卷。清马渭龄(醉古山人)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马渭龄生平事迹不详,全书介绍喉风、喉疳、喉痧等30余种喉科病,列述治疗方剂近百首。书后附口起泡,喉生红豆等杂病方剂。现存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撰。11卷。翟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此书取《周易》古今各本互相考校,将其篇章次序及字句、句读之异同逐卦逐爻悉为排列,校勘颇为精密,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按”二字别之。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此书考证《周易》历代各种版本篇章、句读之异同,其辨析校勘颇为详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互相考证。例如,李鼎祚《周易集解》每卦卦辞前,皆冠以《序卦》之文。周燔则于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赵汝梅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 《彖传》,次《文言》,次《大象》,次爻辞。
感天动地窦娥冤
简名《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楚州寒儒窦天章上京应举,为抵债,将七岁女儿端云送往蔡婆做童养媳。端云后改名窦娥,十七成婚,不久夫死,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因向赛卢医索债被骗至荒郊将被勒死,遇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下。张驴儿询知蔡婆儿媳亦寡,遂以绳索威逼蔡婆招赘其父子上门,婆无奈领至家,为窦娥坚拒。张要挟赛卢医卖给毒药,投毒于汤内,欲害死蔡婆以胁窦娥就范,不料汤被张父误食,而窦娥仍守贞不从。张遂诬告窦娥“毒死公公”。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流血昏死仍不招。官又欲加刑于蔡婆,窦娥为救婆乃屈招,被判死刑。刑前她向天地鬼神申诉冤枉,并发血溅白绫、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桩誓愿以明己冤。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至楚州刷卷,窦娥鬼魂泣诉,冤案方得昭雪。天章依法判张驴儿凌迟处死,赛卢医流配充军,桃杌并吏典各杖一百,永不叙用。剧中仅“三桩誓愿”故事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中“东海孝妇”周青故事,余皆取材于元代现实。据《元史·百官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改“提刑按察使”为“肃政廉访使”,故剧当作于至元末至大德初(1297年前后),是当时强梁横行、官府昏愦、草菅人命的真实写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此剧“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1935年流传欧洲,先有法译本,后又有日、英、德等外文译本。明传奇《金锁记》及近世京剧、地方戏中《六月雪》、《羊肚汤》、《斩窦娥》等,均据此改编。
投笔集
清诗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他的诗文曾以明清易代为界,分别编刻为《牧斋初学集》和《牧斋有学集》2种。本集所收系钱谦益晚年诗歌,《牧斋有学集》不曾收入。该集共收一百余首诗,按年编次,诗作始于顺治十六年(1659),止于康熙二年(1663)。题为《后秋兴》,步和杜甫《秋兴八首》原韵,凡十三叠。近人沈曾植云:“前二叠国姓(按指郑成功)攻金陵时作,后七叠皆为永明王作。中间三、四、五叠作于国姓兵败后。情词隐约,似身在事中者。”(《跋投笔集》)章太炎亦认为,“郑成功尝从受学,既而举舟师入南京,皖南诸府皆反正。次韵和杜甫《秋兴》八首达十三叠之多。以“投笔”名集,意在效汉班超之投笔从戎。
中兴论
陈亮撰。见《龙川文集》卷二。陈亮撰写此文时,金统治集团内乱刚刚平息,南宋王朝也稍稍稳定,其内部又出现了苟且偏安的气象。陈亮于此时向宋孝宗呈递《中兴五论》,《中兴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论述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苟且偏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和军事上的策略。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以襄、汉为中心的战略基地,从东西两翼向中原突出奇兵进行合围。文章又强调事在“人谋”。但陈亮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意欲偏安的皇帝身上,这是陈亮本人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从总体看来,文章是切中要害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文近两千言,规模宏大,语气激昂,说理透辟,实为佳作。
解脱道论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文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