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
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1卷,清 行高说,明德重梓,超原行略(依驹本印)。序一序二序三上堂小参机缘偈行状。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之悟

巴黎之悟

从蒙帕纳斯黑帮酒吧里风韵不存的法国女人到与作者同名的陌生法国“贵族”,旅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令凯鲁亚克深深着迷,他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垮掉的一代”眼中最高境界的人生体验:“顿悟”。全书秉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独特的旅行感悟。 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和布列塔尼探寻家族历史的十日之旅。

九华集

九华集

诗文集。南宋员兴宗撰。25卷。凡诗4卷,奏议3卷,表策4卷,书启小简5卷,论2卷,记序2卷,偈子疏文1卷,《论语解》1卷,《老子解略》1卷,《西陲笔略》1卷,《绍兴采石大战始末》1卷。又附录1卷。兴宗字显道,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未第时读书九华山,因以自号。历官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等。本集为其孙荣祖所编,刊于宝庆三年(1227),李心传等为序。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为50卷。原本久佚,今本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著录。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李心传序称兴宗乾道间以敢言著称。今所存奏议如《议征税疏》、《议国马疏》,涉及国计民生;《盐法之弊策》等指陈时弊;《西陲笔略》及《案敌情轮对札子》等涉及边关军政,皆可与正史相参。作者以学问淹雅闻,集中存与张栻、陆九渊往复书简多篇,皆论辩理学命题。其文亦力追韩、柳,骨力颇称峭劲。

画诀

画诀

龚贤著。原系作者课徒画稿上的解说,由后人辑编而成。书为论述画山水之法的口诀,凡63则。据口诀内容对照作者山水画作,再参酌《龚半千课徒画稿》,推知此书撰于康熙元年至五年(1662~1666)。这63则口诀以言及画树石为多,次及桥梁、山亭、屋宇、楼阁、风帆、大船、远帆、飞泉、留白等。口诀浅显易懂,如云“学画先画树后画石”,在学画石时又言“学画先画石后画树”,述画景物时又言“先画衬景后画树石”。凡此等等,看似矛盾,实则是要因人而宜。此书有近20种版本,最早版本是《知不足斋丛书》与《花近楼丛书》刊本。

印度的智慧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二部僧授戒仪式

二部僧授戒仪式

佛教仪轨书。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书玉记。二卷。系记录读体授大戒仪式之书。作者曾于康熙六年(1667)亲眼目睹读体授戒之仪式,故是书所记详细而真实。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显识论

显识论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