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孤独与深思
《孤独与深思》是由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所写,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文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该书记录叙述了作家在生活、生命中一个个瞬息的触动,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正如这本书的名字。
苏学士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苏舜钦著。据欧阳修《序》称:“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为十五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有《沧浪集》15卷。此书现为16卷,卷1至5收古体诗96首,卷6至8收格律诗114首。卷9、卷10为书14篇,卷11上书疏状9篇,卷12启表12篇,卷13收记序杂文16篇,卷14、卷15为志铭14篇,卷16为行状、哀辞、祭文5篇。苏舜钦的诗感情奔放,往往借助于自然景物,抒写胸中的磊落不平。前期诗歌有较强的政论性,如《庆州败》、《吴越大旱》等。《宋史·苏舜钦传》称“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如“远岭抱淮随曲折,乱云行野乍晴阴”(《寿阳闲望有感》);“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更是借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秉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有的小诗写得恬静清丽,历来为人称道,如《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氏散文多言辞犀利,议论激烈。前期多为战斗性颇强的政论文,后期散文以寄情山水较多,如《沧浪亭记》等散文名篇。有清康熙刊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沈文倬的校点本,题为《苏舜钦集》。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本书的基础是夏衍于1958年上半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的讲稿,1959年出版时作了润色和补充。全书分10个部分:①前言;②电影的“第一本”;③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④人物出场;⑤结构;⑥脉络和“针线”;⑦蒙太奇;⑧对话;⑨艺术性,技巧;⑩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作者在“前言”中就申明自己把电影看成是“面向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群众性”的综合艺术,全书的内容便是以此为前提,围绕电影剧作怎样为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服务而展开的。作者在阐述具体创作问题时,以两方面的艺术成就为范例(中国古典民族艺术和苏联电影),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着重强调了电影剧作的民族特点、思想水平和艺术表现力的高度统一。作者用了较多篇幅来讨论电影剧作的结构问题(“结构”、“脉络和‘针线’”、“蒙太奇”等部分),对分段落、分场次、衔接、蒙太奇的理论内容及民族化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针对当时中国电影中对话有失简洁、不真实、不生动、与人物性格不符等弱点,作者援引古今中外的实例加以论述,并告诫说:“对话是电影剧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话写得好或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勿以小技而忽之”。本书由于历史年代造成的局限,某些观点和阐述已显得片面和陈旧,但对电影创作基本原则的论述和个人经验的介绍仍十分有助于电影剧作初学者创作水平的提高。正如欧阳予倩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 “这是理论,但这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常识,但他把有关编剧的一些道理阐明得非常透彻而扼要。”本书于1980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再版,增添了一篇《琐谈改编》。
一路福星
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48年第22卷第1-12号。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群人从后方复员的故事。余自清校长一家、归校光、黎嘉燕等在内的一行人预备从重庆复员,但是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复员困难,在归校光的努力下,一行人好不容易取得了坐绕远路的长途汽车复员的机会。在路上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天气的灾害、土匪的威胁等等,他们都一一度过了难关。在这个过程中,归校光发现了自己对黎嘉燕的心意,坚持不懈地对性格高傲的黎嘉燕展开追求,慢慢俘获了黎嘉燕的芳心。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仪轨音义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仪轨音义,一卷,唐不空译(缩不著译人,此从大正目录),日本慈忍题记,快道题记,慈顺题记,馀函,大正九五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