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作者:佚名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是一部难读的经典。说他难读并非经中名相深奥,而是主旨难明。《入楞伽经》所贯串的,实为佛法修习的最高法门,以当下自解脱为目标。这法门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及维摩诘居士所演说的「不可思议法门」。译著者对本书有详尽的本译及导论,希望对研读该书的读者有所助益,破解疑难。另,WIKI《楞伽经》条:梵文原典的发现及谈锡永译本: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发现,1923年,日本人南条文雄(Nanjō Bunyū)曾校刊梵文本行世。2005年谈锡永上师根据南条文雄所刊的梵文本,参考现存的三种汉译本和二种藏译本而翻出《入楞伽经梵本新译》。谈锡永,法号无畏金刚(DorjeJigdral),以笔名王亭之驰誉于世。广东南海人,先世八旗士族。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皈依西藏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阿阇梨位。一九八六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修习大圆满四部加行法;一九九三年移居加拿大图麟都(Toronio)。早期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通俗佛学著述有《谈佛谈密》、《说观世音与大悲咒》、《谈西藏密宗占卜》、《细说轮回》、《谈佛家名相》、《谈密宗名相》、《谈佛家宗派》、《闲话密宗》等,均由香港博益出版。于香港、

猜你喜欢的书

倦圃莳植记

倦圃莳植记

三卷。清曹溶撰。《倦圃莳植记》的主要内容为记载作者从山西阳和道为官归里后,在居室“倦圃”园中种植花卉、竹树情况的书。书前有康熙甲子(1684)年间自序一篇。正文分为花卉二卷,竹树一卷。分别记载花卉、竹树的名品、故事,说明其各自种植的方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为可观。但有的内容写得过于细微、繁琐,风格仍没有脱离明末小品的习俗。是书可以说是作者晚年的游戏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本草经解要

本草经解要

本草著作。4卷。原托名于清叶桂(天士),实为清姚球(颐真)所撰。刊于雍正二年(1724年)。此书分草、木、竹、果、金石、谷菜、禽兽、虫鱼、人等9部。所释《神农本草经》主要药物116味,兼以选收后世药物。共计174味。每药先简述性味、良毒、功效、主治。又于注文中阐释药性、归经与药理,末附配伍用药法。此书释药能将药物性味与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结合,使“药与疾相应”。此书释《本经》之文较有其特色,又因托名叶桂,故颇受后世尊经派推崇。陈修园之《本草经读》多采其论。《本草三家合注》亦有此一家。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清刻本、抄本、石印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小砦及其它

小砦及其它

小砦及其它,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收《小砦》等短篇小说7篇,其中《主妇》与《主妇集》中《主妇》同名不同篇。

让台记

让台记

历史著作。作者吴德功,台湾彰化人。另著《戴案纪略》、《施案纪略》行世。此书记叙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日本之事,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记载台湾军民抗日作战凡130余日之经过,特别对台湾民众参与抗战叙述尤详。但因书成于日据时期,作者为免遭文字之祸,对日本多有阿谀之辞。1959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57种《割台三记》中出版。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

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又称聪明论。为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为《大毗婆沙论》的纲要书。公元第五世纪间,世亲菩萨所著。汉译本有二,一为陈天嘉四年真谛所译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本;一为唐永徽二年玄奘所译的三十卷本,历来为法相宗的基本教本。本书基本上是反映世亲住世时代,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的说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的许多观点。内容由界、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定等八品构成,另又附录破我品,则成九品。其中第一、第二的界品与根品,说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界)成立之要素的‘法’,并说明有为、无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缘等名相。第三的世间品,说明地狱乃至天界的生物世界(有情世界)与物理世界(器世界),并介绍印度的宇宙观及地理说。此外,更解说十二缘起,说明轮回的相状,此即业感缘起论。第四业品,说明轮回的原因,并细分业的种类。第五随眠品,叙述烦恼,将其分类为六大烦恼、十随眠、八十八使、百八烦恼,并介绍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实有论,而加以破斥。世间、随眠、业等三品系明示迷之世界(有漏),至于第六贤圣品,则将悟入的阶位分为凡夫位的之三贤、四善根,圣者位的四双八辈,又说明悟入的观法即四谛十六现观。第七智品,则是说明世俗智、法智、类智等十智为获得开悟之智慧,并说明十八不共法。第八定品,除说明产生圣智基础之禅定外,复说明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门、四无量心等其他禅定。第九破我品,则是站在无我之立场,以破斥犊子部之非即非离蕴我及胜论之我等,即明示无我之道理。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梵天王说鬼神之名及咒,而护童子。佛亦为说一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