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作者:弘赞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注。一卷。系以颂赞加注释的形式述沙弥十戒、威仪、轨则师范的著作。作者在前言中说:“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键也。”颂文依据《沙弥戒经》及经律之言,并事师法等文句撰出。书中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一百一十七颂。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猜你喜欢的书

闻过斋集

闻过斋集

元文别集。8卷。吴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成化年间邵铜刻本、明范氏天一阁抄本等主要善本。卷首有明建文三年(1401)徐起序。本集是吴海的门人王偁所编,王偁是王翰之子,王翰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将王偁托付给吴海,自刎而死。据徐起序,本集曾由胡伯宁首次刊行于福建。卷1—2为叙,卷3—4为记,卷5为墓志铭、行状,卷6为书、哀辞、传,卷7为箴、铭、题跋、赞,卷8为杂著、祭文。卷末有明建文三年王偁跋。吴海的文章典雅流畅,徐起《序》称:“叙事严整,议论正大,雄健宏奥,离合变化,一归于理。”吴海平生虚怀若谷,以闻过斋作为自己书斋之名,所以当门人王偁编其文集时,就名为《闻过斋集》。吴海是王翰的挚友,他为王翰写下《友石山人墓志铭》、《王山人哀辞》、《友石山人真赞》等多篇文章,并一一编入《闻过斋集》,这些文章不但写得真挚感人,也是有关诗人王翰生平的重要资料。

吴中水利全书

吴中水利全书

水利志。又名《吴中水利书》。明张国维撰。二十八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进士。历官江南巡抚、工部右侍郎。福王时官至吏部尚书,事败投水死。是书首列东南水利总图、苏州府全境水利图、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太湖全图、吴淞江全图、娄江全图、沿海纳潮泄水港浦图和沿江纳潮泄水港浦图等五十三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河形、水年、水官、水治诸目。又辑诏书、敕书、奏状、章疏、公移等一百七十余篇,宋范仲淹《上宰执论水利书》等二十一篇,元脱脱《宋史·河渠志》等五十三志,加之考、论、议、序、记、策对、祀文、诗歌等共四百七十余篇,约五十九万字。内容宏富,不仅载吴中水源、水脉、水名、河形,尤其汇集宋以来以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水利资料,较有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琴堂谕俗编

琴堂谕俗编

二卷。宋郑玉道(生卒年不详)、彭仲刚(生卒年不详)撰,宋应俊(生卒年不详)辑补,元左祥(生卒年不详)续增补。四人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据《宋史·艺文志》所载,可知郑玉道曾撰有《谕俗编》一卷,彭仲刚撰有《谕俗续编》一卷,两书虽相因而作,但各自成书。后其书散佚,应俊辑两家之书合为一编,又作补论,改书名为《琴堂谕俗编》。元人左祥又拾原书之遗,辑《择交游》一篇,增入其书,以尽量恢复其书原貌。其书主要采择经史百家有关伦理纲常及日用故事,旁证曲谕,以示劝戒,故定书名为《谕俗》。文笔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家喻户晓。目的以封建伦理纲常劝谕众人,积德行善。但所引皆众书所载,作者发挥己见之处颇少。今有《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清秘藏

清秘藏

二卷。杂著。明代张应文撰。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褐先生,江苏昆山人,致力于搜讨古今法书名画、奇琛异宝。就平生所见,一一题识,逝后由其子张丑润色成书,取元代倪瓒“清秘阁”意为书。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在论法书中,专述书法真迹的欣赏与鉴定,指出:“欲观古法收,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造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丁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皆为经验之谈。对摹本的鉴定,指出“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往往为摹本,而临本则“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集书则“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此书多采前之旧说,而不注所出,然于收藏装裱等言之最详,多有可取之处。有《述古丛钞》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真迹日录》附刊本、《美术丛书》本。

通幽诀

通幽诀

通幽诀,撰人不详。书中称唐朝为「大唐国」,又称老子为「混元皇帝真君」,盖为唐宋间道士所作。《通志‧艺文略》着录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论述炼丹之道,以外丹为主,兼及内丹。认为「日月二宝是天地至灵」。日为阳魂,象火;月为阴魄、象水,其阴阳水火交合变化,而结成丹砂。炼丹中所用铅汞二药皆自丹砂中生出,故曰:「宝丹本乎一物而生二」; 「大药只有一门」。还丹「即一物阴阳运动自制伏」,此物即是丹砂。书中又以五行生克解释还丹生成,谓「道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合而为还丹」。「万物因水而生,因火而成,火金相伐,水土相克,以成大丹」。书中又区别内外丹法,谓「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圆形,外丹也。服饵长生,莫过于内、外丹」。「夫人内修道德,元和之气冲融,修养含道,结精为珠,自然长生」。本书内容文字,多半与《还丹肘后诀》上卷相同。

补陀洛迦山传

补陀洛迦山传

佛教史志。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一卷。共分五部分:(1)自在功德品,引《观音三昧经》、《大悲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心总持经》等,论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2)洞宇封城品,记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3)应感祥瑞品,叙述了普陀山之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由来;(4)兴建沿革品,记述普陀山历代寺院的情况;(5)附录,记述武林(西湖)西山天竺寺和蓟州雾灵山观音菩萨像的灵异。后载唐人作《观音大士赞》一篇和诗咏七首,系明慧瑄补编。本书元刻本不存,明天顺六年(1462)慧瑄重刻。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按明刊本影印编入《宛委别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