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六根归道篇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正。心正乎内而身正乎外,则耳目得其养,鼻舌不为患。心身耳目鼻舌皆得其守,「则六根悉静而大道存焉」。本篇与《三要达道篇》似出一人之手。
内丹秘诀
内丹秘诀,编纂人不详。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选辑内丹歌赋七篇:其一〈内丹赋〉,撰人不详。以华美之辞叙述内丹修炼及其神功。 其二〈阴丹诗〉,撰人不详。乃五言古诗,歌咏房中术。 其三〈海蟾子还丹赋〉,刘海蟾撰,叙述内丹旨要。 其四〈至真歌〉,撰人不详。为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咏述内丹要旨。其说以神气为丹本,谓「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渐定」。又称修炼先须玄应无心,处处无为,动静两忘,专气致柔,神安气住,自结圣胎。此歌或题为〈灵源大道歌〉,为早期丹诀中精品。 其五〈牛颊先生赠马处士歌〉,畅叙牛颊先生与唐末处士马自然相逢狂欢,别后逢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陈七子等人,为之指示道要。谓金丹之要在于「向恍惚中求取物,杳冥中求取精,形神洞达,与道合真」。贬斥参禅念佛及旁门左道。 其六〈青城山后岩栖谷子灵泉井歌〉,道士栖谷子撰。其歌以灵泉井比喻内丹,颂其神用。 其七〈金虎白龙诗〉,原题「张果述」。包括七绝诗二十一首,咏述炼铅汞二物成丹之妙用。以上七篇,皆为唐宋间钟吕内丹重要丹诀。对宋元内丹家颇有影响。
玄奘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玄奘》孙毓修著。玄奘,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决心西行赴天竺求法,以释所惑。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名震五竺。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又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和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史地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中国民间根据其经历演绎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辩命论
南朝梁刘峻撰。此论约作于天监八年(509),因不被梁武帝任用而作。李善云:“孝标植根淄右,流寓魏庭,冒履艰危,仅至江左。负材矜地,自谓坐致云霄。岂图逡巡十稔,而荣惭一命。因兹著论,故辞多愤激,虽义越典谟,而足杜浮竞也。”(《文选》卷五十四)“辩”,《梁书》《艺文类聚》作“辨”。开篇以君臣议论管辂为引子,然后以“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进入正题。接着列举周公、孔子等古代先贤与近世秀士的遭际,说明即使是“上智”也无法逃脱“命”的掌控。然后他详述“非命”论之“六蔽”,对其展开猛烈攻势。最后重申自己观点:“然所谓命者,死生焉,贵贱焉,贫富焉,治乱焉,祸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赋也。愚智善恶,此四者,人之所行也。”他认为个人的德行修养与贵贱贫富之命运无关,但即便如此,他认为“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依然是“君子之所急”。文章借言管辂穷困不达,寄寓对人生穷通的愤慨。其中有云:“臣观管辂,天才英伟,珪璋特秀,实海内之名杰,岂日者卜祝之流乎?”“萧远论其本而不畅其流,子玄语其流而未详其本”这样的借题发挥,实有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在内,是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典型反映。借论性命穷通而寄托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面上似乎一切都“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实际上却是对吉凶得失、成败利钝与贤愚善恶的不能相称表示了疑问和悲愤。此论有为而发,文采斐然而气骨凛然,铺陈排比,杂糅了辞赋的手法,古今皆推为名作。明人孙矿评云:“辩论不穷,藻绘有余,第调法无左马之苍劲,遂觉饶思而乏势,富辩而寡韵。卑卑气格,去西京殊远。盖时尚若兹,即高手未能超出。”(《文选集评》卷十三)清人何焯评云:“全篇多有激之谈,收束愔愔德音,乃殊庄叟元谈,荡而不归也。”(《文选集评》卷十三)
毛诗注疏
亦称《毛诗正义》。经学著作。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40卷,每卷末附核勘记。民国25年 (1936)上海中华书局缩印《四部备要》本。此书以 隋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融 合魏、晋、南北朝学者有关研究《诗经》的见解,阐 释《毛传》和《郑笺》,对于了解《传》、《笺》的内 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正义》遵守 “疏不破 注”的原则,因而承袭了《传》、《笺》的某些错误, 对《毛传》的本意也产生了误解。后世流传的注本有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今流传有《十三经注 疏》本。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佛典注疏。唐普光撰。二卷。系普光对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普光曾参预玄奘译场,担任笔受,亲聆玄奘讲经。此文先分三科:一明造论意;二释题目;三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部分,以缘境分别、四缘分别、四界分别,重数分别、三性分别等五门解释心法;以诸论不同、假实分别,四界分别、三性分别、废立六位等五门解释心所法;以明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其假相等三门释心不相应行法;对色法,无为法及两种无我,均未分立门,仅举数列名解释之。广涉诸论,释义颇精,影响较大,历代大藏经均收。唐晏法师所撰之*《大乘百法论义章》,除卷首分科不同外,依文解释部分即依此《论疏》斟酌损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