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作者:佚名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亦称《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大集念佛三昧经》等。佛教经典。隋达摩笈多译。十卷。属大集部类经典,主旨在调和净土经典与般若经典,宣扬念佛三昧。认为念佛三昧是见佛的前提,也是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经中所说的念佛包括忆念佛及佛的功德,认为由此能产生无量功德。异译本有南朝宋功德直译《菩萨念佛三昧经》五卷。与异译本相比,本经少最后的《正念品》及《大众奉持品》两品。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友会谈丛

友会谈丛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北宋上官融撰。三卷,据作者自序称共六十则。今存有《宛委别藏》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虽亦为三卷,但仅存三十则,仅及自序所云之半数,疑已有所缺佚。作者自序称,喜读“古今小说洎志怪之书”,在游历各地及科场之中, “每接缙绅先生、贡闱名辈,剧谈正论之暇,开樽抵掌之余,或引所闻,辄形纪录,并谐辞俚语,非由臆说,亦综辑之。”于天圣五年(1027)整理成本书,并云有效仿袁郊《甘泽谣》、李玫《纂异记》之意。书中所录,皆宋初以来的怪异之事,仅有个别处追及唐五代之事。内容以言报应、示劝戒者为多,但因整理时仅为存录异闻,未作进一步的加工,故多数故事均显得较粗糙。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批评其“纤悉胪载,间伤猥杂”,亦有一定道理。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宋史[四库本]

宋史[四库本]

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撰。脱脱,元代大臣,字大用。顺帝至元六年 (1340)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次年任丞相,恢复科举,治黄河,主修宋、辽、金三史。《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是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因成书仓促,北宋详细,南宋简略,多有缺漏。剪裁、考证的资料多,有的有目无文。该书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有一定史料价值。明清以后对宋史改作、补充的也很多,成书的有柯维棋《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的《宋史翼》等。《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这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是官修书,先后由脱脱,阿鲁图主持修撰,又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人任总裁官,仅用了二年半的时间,是因为它是在纪、传、表、志已完备的基础上撰成的。《宋史》特点 “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余事皆不甚措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钱大昕说“《宋史》最推崇道学,而尤以朱元晦 (熹)为宗。”《宋史》的记事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赵匡胤称帝,迄于赵昺祥兴二年 (1279),共三百二十年历史。编修准备了五六十年,材料主要是删削宋国史,参考历朝实录及立传人的子孙家谱、行状等。《宋史》史料丰富,也有珍贵的史料,如《天文志》记载公元1054年6月10日,新星出于金斗座,经过一年又隐没不见了,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第一颗超新星记录。在《天文》、《律历》、《五行》中也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资料。

麈史

麈史

笔记体杂史。北宋王得臣著。三卷。分类记事,共二百八十一则,分为四十四门。约3万字。对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都进行编录。并间附考证。作者引经据典,辨别异同,考核详细精密,持论无所偏党,是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考究古迹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王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等等。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传中早期成立者,其内容之编排或记述之体裁,大抵皆与‘修行本起经’类似,两经均采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之说。记述释尊之过去因地至成道后济度三迦叶等事。有关四门出游、出城时内殿之描写,与车匿诀别,尤其降魔成道之记载,气势磅礴雄浑,为重要佛传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