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之悟

巴黎之悟

从蒙帕纳斯黑帮酒吧里风韵不存的法国女人到与作者同名的陌生法国“贵族”,旅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令凯鲁亚克深深着迷,他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垮掉的一代”眼中最高境界的人生体验:“顿悟”。全书秉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独特的旅行感悟。 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和布列塔尼探寻家族历史的十日之旅。

紫微集

紫微集

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张紫微文集》一部十二册,卷一○复著录《张紫微集》一部三册,完全。后者为诗集,知嵲之诗集有单行本。《箓竹堂书目》卷三、卷四分别著录,同《文渊阁书目》,惟谓《张紫微文集》为十册。其集久佚,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以其篇帙较富,编为三十六卷。计卷一至卷一○,收赋五首、四言诗二首、五古一百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二首、五律九十六首、五排四首、七律一百零一首、七排三首、七绝二百四十八首,卷一一至卷三六,收各体文七百零五篇,其中内外制四百十六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一首、文一篇。

耳食录

耳食录

文言小说集。清乐钧撰。初编十二卷,续编八卷,坊刻石印本五卷(残帙)。钧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嘉庆举人,翁方纲弟子。工诗,有才名,书法家。《清史稿》及《清史列传》有传。著有《青芝山馆诗文集》。此编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约十余万字。所记故事皆传奇逸闻、鬼狐志怪等“耳食”之言,故以之名书。作者落拓一生,同情民间疾苦,揭露出“乾隆盛世”的某些阴暗面。师承《聊斋》,颇得蒲氏笔意。如《南野社令》乃据《聊斋·王六郎》敷衍成篇,写渔夫水鬼故事,《青州贾》言丙丁相约合资贸易,至期丁死,泯形相亲,亦本《聊斋·叶生》魂从知己故事。然皆不如《聊斋》感人。作品以才子佳人幽婚故事为多,《夕芳》、《湘女》为此类传说之有文采者。《上官完古》写完古夜间远行,闻鬼哭甚哀。问之,鬼乃历诉地方官吏“贪残如狼虎,数年工役繁兴,科派乡里, 日役丁男数千而少给其食”的凄惨景象,鞭辟入里,极为深刻。他如《张将军》以盗言盗,盗不可捕;《田卖鬼》写素不畏鬼,伏鬼卖鬼之主人公,皆有一定思想意义,《痴女子》写少女读《红楼梦》,反复数十百遍,痴迷泪尽,父母焚其书,女子连呼宝玉而逝的传说,距《红楼梦》初刻程高本不过二三年,可做红学研究资料。有乾隆末年梦花楼刊初编《耳含录》单行本,嘉庆间刊二编单行本,道光元年青芝山馆刊本及同治十年敦仁堂刊本(初、二编合刊),此外有《清代笔记丛刊》本及《笔记小说大观》本,皆五卷删节本。

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

短篇小说集。萧红著。1937年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收入 《黄河》、《朦胧的期待》、《旷野的呼喊》、《逃难》、《莲花池》、《孩子的讲演》等七篇作品。这是萧红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后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作品大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而创作。《旷野的呼喊》描写了松花江畔陈公公一家在抗日战争的不同态度。陈公公和陈妈妈反对儿子参加抗日义勇军,而他们的儿子却勇敢地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逃难》则有力批判了某些人在抗战中自私自利的表现。中学教员何南生一向反对中国人,在逃难中他带着肥胖、胆小的太太和两个孩子及家中所有废物狼狈而逃,表现得极端自私。《朦胧的期待》表现了爱国军民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的行动。女仆李妈暗恋着女主人的卫士金立之。金立之为抗战去参军。临上前线时,到女主人家话别。李妈趁金立之与女主人谈话之机跑出去为他买香烟,准备把自己的积蓄都给他。希望他做个有心人。等李妈回来时,金立之已经离去了,留给李妈的只是一些朦胧的期待。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很紧凑,语言朴实、凝炼,人物性格突出。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此与经部内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归命文殊,及金刚手,似即观彼经以成行法,故仍从汇目,入仪轨中。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