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作者: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

猜你喜欢的书

谨防扒手

谨防扒手

《谨防扒手》全书按年岁之先后编辑,收录了刘半农二十五年的写作,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杂文集。有论记,有小说,有戏曲;有做的,有翻译的;有庄语,有谐语;有骂人语,有还骂语;甚至于有牌示,有供状。称之为“杂”,可谓名实相符。刘半农的杂文主要谈的是一些文学现象,如谈诗歌与小说精神的革新、通俗小说的积极与消极教训、作品抄袭等。

北郭集

北郭集

诗别集。六卷。明徐贲撰。勘刻于万历年间。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又迁居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张士诚抗元,招他做僚属,贲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吴兴)。洪武七年被推荐入朝,曾任给事中、河南左布政使等职。后因军队过境,犒劳不时,下狱而死。工书画,书学习钟繇、虞世南,笔迹秀整端慎,画取法董源,笔墨清润,擅长山水,亦精墨竹,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北郭集》按诗体分卷编次,共六卷。卷一为乐府、词吟、五言古体,卷二为五言古体,卷三为七言古体,卷四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五为七言律诗,卷六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因徐贲居吴时曾居住在城北的齐门,所以其诗集名《北郭集》。徐诗于“四杰”中别有特色。其诗才气不及高启、杨基、张羽,但法度严谨,字句熨贴,格调温雅,辞采秀丽。徐贲天性端庄谨慎,为书作画,恪守章法,文学创作也表现出同样的风格,故缺乏开拓性。但徐贲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方面却卓有成效,各种诗歌体裁均能自由运用,如《过荷叶浦》和《柳短短送陈舜道》两诗在借鉴乐府、民歌方面很有成就,既有描绘江南景色的清新意境又有情意真挚的惜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好诗。从内容上看徐贲的诗歌不够深广,抒写个人的情怀和生活的作品较多,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则比较有限。若干诗歌情调较高昂,反映出报效国家的爱国思想,如《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等。《北郭集》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刊吴郡张习编次的十卷附补遗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曾影印此刻本。另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陈邦瞻整理重刻的六卷本,《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

诸司职掌

诸司职掌

原书不著撰人。亦不分卷数。据《明内廷规制考》载: “二十六年 (1393),……命吏部仿六典之制,……汇编为书,名曰《诸司职掌》行之。”是书记载了: “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京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 后,吏、户、礼、乐、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断事官等明代十个行政部门的职掌、品秩,并对各部下属、所司、官员安排、具体要求一一加以介绍。是书的内容实际反映了明初至洪武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户部·仓科》 中关于各地四季税粮的品种、数量,《兵部·职方》 中关于各地户、卫的建置,《刑部·类进赃罚》 中处理赃物的规定,《通政司》 中“开拆实封”、“关防诸司公文勘合” 的程序等等记载,都为很重要的资料 其中 《礼部》 和其它各机构的介绍中多有明代宫廷的内容,如《礼部》 中朝驾、朝仪、世子冠服、亲王婚礼仪式的程序,《兵部》 中卤簿、羽仪、仪仗的规定,《工部》 中所列各局所制造宫中用物的名称,都直接与宫廷事务有关,可为了解明代宫廷情况的参考。

华严大意

华严大意

华严大意,一卷,明善坚撰,出古庭禅师语录。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敦煌坛经

敦煌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