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义记
作者:净影慧远猜你喜欢的书
哀秦二世赋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春秋平义
十二卷。俞汝言(1614-1679)撰。俞汝言字石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经学家。俞汝言在明末为诸生,孤贫力学,具有经世之才,恰值明清动乱,故闭门着书。俞氏精研经史,尤熟于明代典故。除此书外,尚有《春秋四传纠正》、《宰相列卿年表》、《渐以集》(已佚)。此书多引前人之说,自己立论者几稀。其《自序》云:“于是遍访诸家着述,辑成《春秋平义》十二卷。其言皆出于儒先,不入臆测一语。使其言足录,不以其人而弃之,言不足录,亦不以其人而存之,务得其平而已。”俞氏认为,“传经之失不在于浅而在于深,《春秋》为甚”。所谓“深”,即多臆度穿凿。故其书搜采宋明以来的持平之说,反对三传,尤其《公》、《穀》对经文的解释。
其书所采录的宋明诸儒之说计有四五十家,而采录最多者则是罗喻义《野篇》、高攀龙《孔义》、程颐之说,其次是黄震《日钞》、卓尔康《辨义》、胡安国《春秋传》。此书成于康熙十五年,《四库》系从俞氏手稿传抄。
般若心经讲义
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
起信论同异集
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日本家实题记,述起信唯识二论同异。
唯识二十论述记
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述。又作二十论述记、二十唯识述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十唯识论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本书为世亲所著唯识二十论(玄奘译)之注释书。内容首叙唯识二十论之著作缘起,其次分三门阐释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之义,并解释非一切种拨有性等问题。又唯识二十论及成唯识论乃法相宗之根本要典,故本书与成唯识论述记乃成为有关唯识学之基本入门书。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凡三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五恶段’之说,而于三十六愿文之顺序内容亦颇有出入。注疏有誓铠之庄严经毛渧记六卷。[大藏目录卷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