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马自然金丹口诀
内丹学著作。简称《金丹口诀》,宋·马自然撰。为一首七言古诗。自言云游海上,未遇明师,盲修瞎炼六十四年无成,后幸遇刘海蟾,始得金丹口诀。诀谓“玉液还丹人人有”,“本在人身休外觅”,“送在西南坤地上”,“只在泥丸宫里养”,与禅宗“人皆有佛性”同旨。意谓保养之要,惟在息念存神,元神不散,则自然长生。载 《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
顾氏医镜
又名《顾松园医镜》。综合性著作。清顾靖远撰,左国辑校。十六卷。靖远字松园,号花州,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医要》。初习儒,后弃儒学医,上自《内经》、《伤寒论》,下及历代诸家方书、医案,靡不披阅,历二十年,始编撰成书。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书约二十余万字。书中包括“灵素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本草必用”、“格言汇纂”、“症方发明”六部分。卷一至卷二,灵素摘要,以张景岳《类经》为主,摘其大纲,取必不可少之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脏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诸节。卷三,内景图解,将脏腑内景绘图注释,所附经络歌括重加考订。卷四,脉法删繁,分内经要语、先哲名言、持脉真诀三节,以明脉法。卷五至卷六,格言汇纂,分论治大纲、辨症大纲二节。论述七方、十剂、八纲等关于辨证与治疗方面内容。卷七至卷八,本草必用,分草、木、果、菜、谷、金、石、人、兽、禽、虫、鱼十二部,凡二百七十三味药物。对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禁忌、均详加阐释。卷九至卷十六,症方发明,详列临床各科病证之病因、证候、治则及方药,间附验案,以及证方之效验。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通俗易懂,简明切要,于初学者或临床医生均有裨益。有一九三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刊本,一九六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遵生八笺
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撰成于万历十九年(1591)。共十九卷,分为八个部分。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摘录历代养生格言,其宗旨多出于医家、道家;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记录按四时不同进行修养的口诀;卷七、卷八为起居安乐笺,专门介绍各种可资颐养的宝物器具等;卷九、卷十为延年却病笺,介绍服气导引的方法;卷十一至卷十三为饮馔服食笺,开列利于养生的食品名目,附以服饵诸物;卷十四至卷十六为燕闲清赏笺,皆论赏鉴清玩之事,以种植花卉之方法附于后。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灵秘丹药笺,介绍各种习见的经验方药;卷十九为尘外遐举笺,记载了历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一百名隐逸者的事迹。此书从各方面论述养生之道,对于各种养生方法、饮食记述颇详,征引丰富。对于古器物、单方验方等也详加记录。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有重要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刊本,明崇祯间刊本,清嘉庆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又出版了多种排印本。
诗话补遗
明代论诗著作。3卷。杨慎著。杨慎的论诗见解已见于《升庵诗话》。此书为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后所作,由门人曹命编辑而成。作者有感于传诗注诗者经常疏忽,或遗漏原作,或衍讹成错,欲予以纠正之;然而当时身边缺少书籍,仅凭记忆,故亦难免有误,《四库全书总目》曾正其疏舛,并称杨慎学识“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诸家之上”,认为本书“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本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笔记的汇编,其中多辑有佚诗。作者曾认为李白之诗是“仙翁剑客之语”,而杜甫诗则是“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概括了2人的不同风格。又谓晚唐之诗,除韩、柳、元、白等人外,可分为学张籍、学贾岛两派,并批评其自诩写眼前景,却陷于苦吟,非诗之正道。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大方广十轮经
梵名Das/a -cakra-ks!iti-garbha 。凡八卷。译于北凉,译者佚名。又作方广十轮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地藏菩萨之功德,并说依十种佛轮及三乘之十种依止轮,可以转十恶业轮等。凡十五品。其异译本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共十卷八品,系唐永徽二年(651)玄奘于京师大慈恩寺译经院所译,由大乘光等笔授。盖本经旨在融合三乘以归于大乘,并对破戒之比丘阐释作‘胜想’之功德,及叙说地藏菩萨现沙门之像,以济度末法浊世之众生。此乃针对‘唯有一乘说’之思想而加以反驳,故隋代之信行乃依据本经而提倡‘普佛普法’之说,于其所著三阶佛法一书中,共有百余处引证本经之说。此外,本经卷三所揭示之‘十种王轮’之说法,恐为后世地藏十王信仰之由来。[开元释教录卷四、卷八、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六、卷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