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论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一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二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三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四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五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六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七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八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九卷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六十卷
猜你喜欢的书
平斋文集
诗文别集。一作《平斋集》。三十二卷。宋洪咨夔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洪集。《宋史》本传但言有“外内制、奏议、诗文行于世”,未云集名。《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二部,一为九册,一为八册,均注残缺。其书传世不广。《四库全书》所收的《平斋文集》,虽为三十二卷,然无诗;卷一至六为讲义,卷七至八为故事,其馀各卷收各体文四百五十多篇。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洪氏晦木斋为校勘刊行之,并附录《拾遗》,计收赋一篇,诗四十八首、词四十三首,各体文三十四篇。然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仍在,国内亦有影宋抄本(残),藏瞿氏铁琴铜剑楼。1934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为影印问世,收入《四部丛刊》续篇。《丛刊》本卷一为赋,凡四篇;卷二至卷八,为编年诗,凡一千零四十多首,卷九至卷三二收各体文八百六十多篇。以《四部丛刊》本较《四库全书》本,可见后者“编次分卷,颠倒脱漏”(张元济跋),《丛刊》本远胜四库本。然晦木斋本辑佚诗文,亦间有出《丛刊》本之外者。
康斋文集
十二卷。明吴与弼(1391—1469)撰。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 (今属江西)人。永乐七年(1409)赴南京省亲,从学于杨溥。因获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而立志学习理学,发愤读书。天顺元年(1457)以忠国公石亨荐,征至京师。授左春圬左谕德。辞不就职,归里后,以读书授徒终志。著有《康斋集》。其集初刻于江西抚州,因岁久早已不存。后有弘治七年 (1494)江浦吴泰刻本,正德十年 (1515)彭杰刻本,嘉靖五年 (1526)林维德刻本,此本乃崇祯五年(1632)江南提学副使陈维新所刻。凡十二卷。分为诗七卷,奏疏、书、杂著一卷,序一卷,记一卷,目录一卷,跋、赞、铭、启、墓志、墓表、祭文一卷。其诗自永乐八年 (1410)至正统六年 (1441),皆以年编次,内有《洪都稿》、《游金陵稿》、《适上饶稿》、《金台往复稿》、《西游稿》、《东游稿》、《适闽稿》、《东游饶川稿》等诸集。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后,又有附赘之诗,亦以编年续入。其人,颇好自我标榜,不仅替权臣的年谱作序,还屡称梦见孔子、朱子,或孔子来访,其妻亦称梦见孔子相访,因而颇受世人诋毁、讥讽。然吴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刻苦自立,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其功未可以尽没。其诗文亦皆淳实近理,无后来洸漾恣肆之谈。有些小诗,如“风来夜帎寒,云宿晓窗雨。旅思共秋生,遥思故山侣”(《秋晚》)等,皆写很清新,富有情致。有明嘉靖、崇祯刻本存世。
颐山诗话
明安磐著。一卷。论诗推宗严羽,提倡妙悟、自然,指出诗中用事要“浑然不觉乃为高品”,不可“句句以事衬贴”。此书自序云:“诗言志,诗话又以论诗也,故诗难而论诗又难。”但书中论诗之语并不多,以记事为主。其论诗亦主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此为明人诗学风尚,但不一味尊唐抑宋,对苏轼、韩驹等人作品有所称颂。安磐论诗,以严羽为宗,直言不讳。其谓:“诗如参禅,有彼岸,有苦海,有外道,有上乘。迷者不能登彼岸,沉者不能出苦海,魔者不能离外道,凡者不能超上乘。虽不离乎声律,而实有出于声律之外。严沧浪所谓一味妙悟者,盖为是也。”有《四库全书》本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自在者,徒因迷而不觉,枉自烦恼,若欲修复本来,还得起般若妙观之用,悟入本来,以慧照力参之,此修心之总诀也。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并序跋,叶向高序,袁黄序,李大生序。
灵瑞禅师岩华集
清符(尼)说,振澄等记。卷首收序;卷一示众;卷二收代语、室中垂问;卷三收五宗门风颂语、佛祖真赞;卷四收偈颂;卷五收杂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