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作者:佚名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此明能破邪法,能坏魔军,救护饶益有情,息灾消毒。

猜你喜欢的书

老实人

老实人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著。又名《乐观主义》。老实人是一德国男爵的养子,家庭教师葛图邦斯教他相信,世事皆有定数,万物皆有归宿,一切都安排得尽善尽美。老实人由于与男爵女儿居内贡相爱,被男爵赶出家门。他经历了保加利亚战争,里斯本大地震,多次死里逃生,沿路乞讨,再见到葛罗邦斯时,发现这位教师被花柳病破了相,居内贡小姐几经磨难,虽得以存活,也已变成了奇丑无比的厨娘。此书是伏尔泰晚年的作品,它以离奇荒庭的情节,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生活哲理,明确否定了“一切都尽善尽美”的盲目乐观主义的信条。

太上三洞表文

太上三洞表文

太上三洞表文,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此书辑录道教斋醮所用章表奏文数篇。内容主要为上表启奏东极青玄老君、太一救苦天尊、天师、五帝、天地水三官等神灵,祈求救苦悔过,超度亡灵上天。

紫岩易传

紫岩易传

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据此,则《杂说》一卷似献之所续附。然考献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浚《行状》已称有《易解》及《杂说》共十卷,则献之特缮录而已,未尝编次也。其书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末一卷即所谓《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今观所论河图,信然。朱子不取牧说,而作浚《行状》但称‘尤深于《易》、《春秋》、《论》、《孟》’,不言其《易》出于牧,殆讳之欤?”

杜牧传

杜牧传

古代作家传记。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5章。依次探讨了传主的家世与幼年情况,少年科第及他在幕府、京官和地方官任上的事迹,晚年的生活和创作等。作者认为,杜牧是一个怀有忧国的热情,而在政治上颇有见解抱负的人。他擅长诗歌与古文,诗歌的造诣尤高,他能创造英发俊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其古文也笔势雄健,内容充实,有相当进步的思想与史料的价值。长达90字的〔八六子〕词可以证明杜牧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作者指出,杜牧之所以取得比较高的文学成就,除去其文学才华以外,他平生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应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杜牧平生浪漫的生活,声色的嗜好以及不时流露的消沉、颓靡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反映。 在写作方法上,该书力求历史真实与文学情趣的统一,既注重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又发挥了适当的驰聘想像能力,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人物传记。

尊经书院日课题目

尊经书院日课题目

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汇集尊经、九峰、艺风、家塾诸题,编为《经课题目》二卷。……先生在尊经时,以题目多,难于钞录,每预刊印发,一人不能作多题,得此一目,或余日补考,或据目与同经别题相商,或又据目与别经研考交通之条。” 又廖师政《四译馆经学穿凿记·跋》云:“(四译)襄校尊经,当时应课者常二三百人,分经立课,用志不分,每课题目由数十道以至百余道,率皆大例巨疑,经众研究坚确不移者,乃据为定说,否则数变或数十变而不止。” 又《光绪井研县志》卷一二《艺文二·经部二》:“平昔年分校尊经,每试题目,刊给学者。近辑所刊《经学目录》为上卷,再以九峰、艺风、家塾诸题编为下卷。考平经学数变,遇有疑义,即标题以相考核,成书多而且速,实由于此。群经宏纲巨例,领悟为难,此篇举要示目,蹊径易循,初学依目程功,最为切用。” 而此本为《尊经书院日课题目》,并不分卷,多为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堂课题目。为民国二十四年井研廖氏刻本。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中国东汉时代讲论五经同异的哲学著作。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在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会议材料编写而成。唐、宋时期被刻印成书,后有元大德九年(1035)本、《四部丛刊》本、《抱经堂丛书》本等。班固(32—92),字孟坚,中国东汉历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曾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历经20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主要著作还有《两都赋》等,后人辑成《班兰台集》。《白虎通义》的卷集、篇目各史记载不同。今传元大德九年本称其10卷,凡44篇。本书涉及内容很多,主要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经学与谶纬神学捏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主张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天神的意志通过五行行使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和五行的相生、相胜表现出来,宣扬魂去人亡的形神观,认为人的灵魂由神秘的阴阳二气所构成,由天神支配的阴阳之气在没有人的形体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人禀受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形体。本书还宣扬“万世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顺连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主张具有神学色彩的“独见前睹”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具有的,发展、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它是后汉王朝官方哲学的代表作和由神学转入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