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观经

作者:佚名
身观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说身不净,无可爱乐。后附偈颂,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绝。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远比国人看到的更加美妙,也更加生活化。翻开格鲁塞的这本《中国大历史》,五千年间的一个个场景就会历历在目,它栩栩如生,毫不枯燥。历史,终归是民众生活的写照,终归是一种文明的展现。与诸多大人物的南征北伐,以及乏味而不忍卒读的军事、政治、经济……相比,这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验和感受到的细节,恐怕才是真的历史。格鲁塞告诉我们,如果避开教科书式的条目罗列和枯燥说教,读历史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莫大享受。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这位史学大家,文化泰斗,去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吧!

不祥的蛋

不祥的蛋

小说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天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光线,不是“死亡之光”,而是“生命之光”,结果阴差阳错,这道光没有赋予目标生物以活力,反而繁殖出了一大批巨大的爬行怪物。故事的最后,就在莫斯科城因怪物来袭危在旦夕之际,一阵寒流突然降临,那些热带生物禁不住酷寒纷纷死去,莫斯科城的危机才得以解除。在科幻小说的框架下,《不祥的蛋》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有着窄小额头的动物学家佩尔西科夫教授筹划的一次实验,到了愚昧无知和急功近利的人手上便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人类的灾难。

杨文敏集

杨文敏集

二十五卷。明杨荣撰。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建文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召入文渊阁,以多谋能断,为成祖所重,并为之更名杨荣,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宣宗两朝和英宗初年,都在朝辅政。英宗即位,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朝政,并称“三杨”。后辞官归里,死于途中。著有《北征集》、《默庵》、《云山小稿》、《静轩》等,此集共二十五卷,其中,诗赋八卷,文二十七卷。为正德年间刻本。前有正德十年(1515)永嘉后学王瓒序。《序》讲述了成书过程,因其《西京类稿》、《玉堂选稿》梓行已久,报藏书坊,毁于回禄,故“今西君偕诸昆季,翻刻以传,总名曰《杨文敏公集》,共二十五卷。”杨荣在明全盛之时,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可谓至荣。因而所作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其诗文多应制之作,称“台阁体”,莫不严正详雅,典当人心。其他诗作,雍容平易,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亦足以震耀一世。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其“诗亦备极诸体,清远俊丽,趣味不凡。”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南宋时的改进、维修等。南宋魏岘著,书成于淳祐三年(1243)。内容虽常为元、明地方志所采录,本书“传本颇稀”。明末崇祯时,鄞人杨德周得成化时 (1465—1487)旧抄本。同邑陈朝辅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序、刊印。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专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著。全1卷。《四库全书》本共收录《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而通行本无《画记》。前4篇为郭熙著,其子郭思著后两篇,并为前4篇注释,总成其书。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为画院“艺学”,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曾为枢密院、学士院作壁画多处。一生作画百余件,传世作品尚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约6件。本书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由于作者本人的实践基础深厚,故所论切贴深入,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推崇。认为山水画的立意在于抒发“林泉之志”,“高蹈远引”,抒情畅意。主张画家要“饱游饫看”,使山川“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抓住自然景色的特征,溶入人的感情,与自然发生共鸣。如“春山烟云连绵,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使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使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使人寂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总结了“三远” (平远、高远、深远)、“三大”(山、木、人三者之间,山大于木、木大于人)的提法,一直为后代山水画家所依循。对于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提出墨有浓、淡、焦、宿、退,笔有勾勒、皴擦、渲染、点、刷等。由郭熙父子总结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宝贵经验,直至今天,对于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氏南唐书[标点本]

陆氏南唐书[标点本]

陆游《南唐书》18卷,其中本纪3卷,人物列传14卷,浮屠、契丹、高丽列传总1卷,分述南唐佛教盛行始末以及南唐与契丹、高丽往来诸事。该书叙述简赅有法,极为后人推崇,刊印、校注者甚多。元天历初,戚光为之撰音释1卷,程塾等校刊,现存最早本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钱穀抄本,刻本以明沈士龙、胡震亨校刊《秘册汇函》本、明天启三年(1623)鲍山刻本为早。四部丛刊续编本附有张元济校勘记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