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作者:觉岸
释氏稽古略

佛教史籍。简称《稽古略》。元觉岸著。四卷。编年体通史。成书于元至正初(1341)。初名《稽古手鉴》。采取史书编年体例,以历代佛统为纲,佛家世次行业为纬。从三皇起,到南宋止,对历代名僧及僧家通常掌故,略有搜采。取材冗杂不精。以年代为序,每年必录,年代之下分国,记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间的佛教史迹。其中记有著名佛寺三百余所,僧人三百六十四人。不少资料当取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僧本觉所撰《释氏通鉴》。有杭州本与影印续藏经本。收入《中华大藏经》。

觉岸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

又称《钦定满洲源流考》。区域志。清阿桂(1717—1797)等修,麟喜等纂。二十卷。桂字广廷、文成,号云岩,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姓章佳氏。 乾隆举人。官武英殿大学士、副都统、礼部尚书。曾领修《盛京通志》。麟喜,满洲人,历任内阅侍读,官至知府。奉旨主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约十万字。书前冠有乾隆谕敕,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考察和说明满族发祥的历史源流。全书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书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系根据清入关前东北地区的史地古籍,结合满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写成。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清代满族的社会状况。清代以来有殿版及多种坛刻本流传。198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孙文良、陆玉华的标点本。内容分为部族、疆域、山川、国俗等类,考证了满族的源流发展。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针灸经穴专著。1卷。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清康熙纪元之前。此书列针灸歌37首、赋6首、论7篇。分别叙述经络穴位、针法、治则、禁忌及子午流注等。另有图36幅,述十四经循行部位、腧穴名称及针法、脏腑等。现存抄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出版之影印本。【图片附于最后】

伤科汇纂

伤科汇纂

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十二卷。廷光字晴川,号耀山,萧山(今属浙江)人。三代业医,幼承庭训。以《正体类要》、《医宗金鉴》为基础,结合家传《陈氏接骨书》和临床经验,于嘉庆二十年(1815)撰成此书,全书二十五万四千字。卷一至卷二为总论,论述伤科基本理论、针灸等。卷三至卷六介绍伤科手法以及伤科内、外诸证诊治等。卷七至卷八为伤科方剂,载丸、散、膏、丹、汤剂三百四十余首。卷九至卷十二集录伤科应用本草,补续四十四种金疮、虫兽所伤病。本书博采各家之说,广集前贤治验,载录历代良方、验方一千三百四十余首,伤科用药二百二十余种,治验一百二十余例,附图四十二幅。内容较为丰富,为重要的伤科著作,在骨伤科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学术价值。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博施堂抄本,一九六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优语录

优语录

曲论著作。近人王国维编。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是作者系统研究曲学成果之一种。从历代史书、笔记、诗话杂著中稽钩辑录唐宋俳优、演员的滑稽语话共五十条,据以考证“戏剧之源与其变迁之迹”,并藉以“存唐宋之戏曲”。有《王国维遗书》本等多种。

张文襄公事略

张文襄公事略

一作《五十年大事记》。清末四明听雨楼主人撰。十九节。卷首录宣统元年(1909)赐恤诏书。本文分事业、政绩、学问、新政、吏治、育才、举贤等门记述张之洞生平,所举事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密助唐景崧保台自立等,持论鲜明。其中对张氏之革新力加褒扬,而于其守旧则辩解为“稍形固执”,反映了时论之一侧面。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一卷,唐武彻述,日本严宽题记,慈泉题记,龙肝题记。尾题无佛顶二字,附加字具足本及不空译注义,大正九七五注义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