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岩祖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春秋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作者不详。今仅存一刊本,封面序目等均佚,亦不知其创作年代,仅据内容知为清代的作品。此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未著录,为私人庋藏, 原书未见,略知内容写李春发与姜秋莲的恋爱婚姻故事,余不详,待日后有机会,再补充介绍。
芙蓉镜寓言
笔记小说集。明江东伟著。四集。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据自序云:“道学家之作伪也,而容崖然,而口阚然。”“则夫正心、诚意云者,不过门面大话而已。”作者对道学颇不以为然。序末署天启丁卯(1627),盖成书之年。书中多抄录旧著,上自上古秦汉,近迄明季稗官,“而《世说》一字不入,何氏《语林》间收十之三”(凡例)。亦有不经见之史料,如“赏誉”门载礼部主事梁焯言:“宸濠反时,朝士归心者十之七,且曰:‘濠必成功。’”与官书有异。“豪爽”门记嘉靖时沈青崖不忿严世蕃之横虐,以酒灌严。又杨顺杀平民报功,为诗刺之曰:“白草黄沙风雨夜,冤魂多少觅头颅。”“或劝公隐默自全。公曰:‘我昔非言官,今非哑子。若辈杀人,欺君要赏,吾誓不与共天。’”冯梦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作沈青霞,其事可互为印证。是书以志人为主,三言两语,往往能传神。末附“壶公”评语。有天启刻本,十卷。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据以点校排印出版。
回文类聚
诗总集。四卷,补遗一卷。宋桑世昌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高邮(今属江苏)人,陆游甥。《渭南文集》卷三三《陆孺人墓志铭》赞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世昌有诗集,《龙川文集》卷十四有序,已佚。有《兰亭考》,今传。回文始于晋时前秦窦滔妻苏蕙的《回文璇玑图》,“反复皆可成章”(桑世昌《序》)。本书卷一即专论《璇玑图》,列举各种读法,末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题《璇玑图》诗。卷二列举各种回文图十六图,并述其读法。卷三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回文诗五十三首,卷四收回文词五十五首,作者苏轼等。由图和文字的结合而只用文字,由诗而词,“咏歌渐盛,工巧日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回文乃诗之一体,本书自源流发展立卷,编次有序,可资研究。本书所收宋人的回文诗词,不少仅见于此书,可备辑佚。本书搜采颇富,惟不书所出,是其所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本书,为三卷,且云以太宗至道“御制冠于篇首”。今太宗之回文偈见《全宋诗》卷三八。本书问世后,明张之象为补。清康熙戊子(1708),朱存孝《补遗》一卷,漏收颇多。本书有明万历、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删去《补遗》中美人八咏。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元杂剧剧本。简名《金线池》。关汉卿作。剧述书生韩辅臣进京赶考,途访故友济南府尹石好问。石宴请辅臣,并唤上厅行首杜蕊娘陪席。韩杜2人一见钟情,韩当晚即宿于蕊娘家中。蕊娘的假母李氏知辅臣是府尹好友,乃敬礼款留。时经半载,韩、杜恩爱欢洽,誓相娶嫁。但李氏知辅臣无钱,极力挑拨阻拦。趁石府尹考满进京之际,将韩赶出妓院。辅臣负气,多日不往杜家,亦未与蕊娘相商,蕊娘亦气愠。李氏乘间诬辅臣已另就新欢。移日,辅臣探望蕊娘,蕊娘负气拒而不睬。石府尹任满朝京,天子以其贤良清正,命复任济南。辅臣求石为其作主。石乃于金线池设宴,请众妓为辅臣、蕊娘2人调解和好。蕊娘醉酒,辅臣探问,仍遭拒绝。辅臣再求石帮忙。石府尹乃命拘来蕊娘,责其失误官身,罚以杖刑,蕊娘央辅臣代为求告,许以婚嫁。韩乃为之告免,2人和好如初。石府尹取俸百金,为蕊娘赎身,韩、杜2人遂完婚配。《录鬼簿》、《太和正音谱》、《今乐考证》、《曲录》并见著录。版本有《新续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技集》本等。排印本《关汉卿戏剧集》(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也收有本剧。
考工记解
二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生卒年不详,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福清(现福建福清东南)人。官至考工员外郎,善画能书。除着有《鬳斋考工记解》外,还有《易讲》、《春秋正附篇》、《老、庄、列三子口义》、《竹溪稿》。西汉河间王刘德取《考工记》补《周礼》,《经》与《记》合为一书,然释《周礼》者仍分别释之。唐有杜牧《考工记》注,宋有林希逸、林亦之、王炎诸家解,现仅存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此书以浅显易懂之笔,解《周礼》、《考工记》,并附有“三礼图”参照。宋儒研究《周礼》必攻汉儒,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多与郑玄《周礼注》相违背。然其解“倨句一矩有半”等仍用郑注。不足在于对古器制度考据不详,多有与古器制不符合者。清戴震《考工记图》、程瑶田《考工创扬小记》则更详。《周礼》经文郑注皆古奥,贾疏又浩博难详,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浅显易明,无图不显,便于阅览,初学者易于寻求,是较通俗解本。研究《周礼》者,多用其书。版本有: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朱墨印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
佛印三昧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