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庵杂录
作者:恕中无愠恕中无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寒灰集
小说散文集。郁达夫作。1927年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收《自序》、《〈寒灰集〉题辞》和《茫茫夜》等小说7篇,《小春天气》等散文4篇。小说多用娴熟流畅的笔调抒情。“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自选集〉序》),刻画了烟厂女工、人力车夫善良正直的品性,在展现知识者和劳动者情重谊深时,还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采石矶》借薄命诗人黄仲则怀才不遇的身世,寄托愤世嫉俗心情;《茫茫夜》、《秋柳》对性变态的心理描写,隐约透露出对畸形病态社会的控诉;《十一月初三日》反映青年主人公对美好生活近乎绝望的追求;《烟影》里的文朴,在烽火连天中落魄潦倒,既不能顾妻室,又不能慰藉故里的母亲,独自负载不堪忍受的苦闷。散文多属详尽披露心曲的零余者的感伤之歌。《零余者》敞开心扉,感伤自己于社会人生的无用;《一个人在途上》在饥离困厄逆境中痛悼亡儿;《小春天气》以妩媚的青山、迷人的落日远景,反衬心境悲愁抑郁;《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把愤火烧向“中国社会的不合理”。作者将“自伤自悼”为主的文章收入本书(《鸡肋集·题辞》),含有“把过去的生活结一个总账”(《自序》)的意思。
桓真人升仙记
桓真人升仙记,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南北朝或隋唐初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本篇记述桓真人升仙之事。桓真人即桓闿(一作桓法闿),据称为西蜀华盖山仙君李桓之弟子,后拜梁朝著名道士陶弘景为师。本书中首先以仙君与桓闿问答,讲述修道成仙之术。认为人身中具备天地万物之象,有三万六千精光神、一万二千魂魄神。人首泥丸宫(在两眉间却入三寸处)中有长生不死大君。修道者若能行「默朝上帝」之法,常存神于泥丸之中,即能长生不死,白日升天。后来仙君又命桓闿去茅山华阳洞师事陶弘景,执烧香汲泉之役十二年,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应诏飞升天庭。按桓闿虽为陶弘景弟子,但本书中却对陶颇多批评。认为陶雕琢文词,穷究典籍,好述异事,佛道兼修,虽心念甚高,望登云天,但实少真功,徒劳阴力,故不得升天。
秋水长天
冯玉奇著。1946年6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6年9月再版。一册。讲述了南京城外十余里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名叫李雪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救了男主人公文世熊。文世熊便爱上了美丽善良的李雪华。但司令的小妾通过一次聚会也爱上了文世熊,便设计种种迫害李雪华。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青蛙骑手
儿童歌剧。作者老舍。载《老舍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出版。剧作通过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表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理想,揭露剥削者压迫者的丑恶灵魂。剧中主角青蛙骑手是一个貌丑艺高、心灵美好的男子,他向群众宣传“没有贫富,官不欺民,藏汉一家”的思想,遭到头人迫害。一次他脱去蛙皮变成一个英俊骑手参加赛马大会,并夺得了第一名。可头人却抢走了他的蛙皮,想置他于死地,幸亏妻子三姐以血相救,挽回了他的生命。获得新生的青蛙骑手继续与头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全剧唱词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洋溢着幽默风趣、轻松愉快的情调,很富儿童味。
珩璜新论
《珩璜[héng huáng]新论》宋代笔记。传本或作1卷,或作4卷。孔平仲著。此书一名《孔氏杂说》,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作《杂说》。原本卷末有淳熙七年(1180)吴兴沈诜《跋》,称渝川丁氏刊板,已名“珩璜论”,可见当时此书已有2名。四库采进诸本,刊本皆题《杂说》,抄本皆题《珩璜新论》。以考证旧闻为主,其间也有托古事以发议论的内容。可供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学者参考。今传各版本篇卷、内容略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