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三启经

作者:佚名
无常三启经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

猜你喜欢的书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文说

文说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卷。陈绎曾著。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今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书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时文程式。全书分列8条,论行文之法,即养气、抢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造语、下字。陈绎曾强调炼意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反复思考得来的“精意”。他论用事,有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9法。论造语,分为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变语、助语、实语、省语、对语、隐语、婉语等14语。谈到下字,分谐音、审音、袭古、取新4法。论及“取新”时说:“凡下字于出奇处,宜用新字面,须寻不经人道语,亦须的当、新奇、不怪僻。今读之若出于自然乃善。”这些见解或失于琐碎,但据此可以看到元人对文章写作的重视。本书是为应试举子而写,所以其立论“大旨皆折衷于朱子(朱熹)”(《四库全书总目》)。陈绎曾还写有《文筌》8卷,有传本,但《四库全书》未收,仅列名于诗文评类的存目。《文说》除收入《四库全书》,还曾编入《文学津梁》丛书。

西望长安

西望长安

当代多幕话剧。老舍著。初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1期,连载于《陕西日报》1956年1月18日至3月25日。作家出版社1956年3月初版。群众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的《老舍剧作全集》第 二卷、人民文学出版1987年5月出版的《老舍文集》第十一卷中,均收有《西望长安》。剧本写一个政治骗子栗晚成,从1951年起。4年的时间内跑过十几个城市,闯进十几个重要部门,不但混进了国家机关成为高级干部,而且钻进了共产党内;不但冒充了战斗英雄,而且受到周围一部分人的崇敬和庇护。最终在西安落入了法网。作者自称《西望长安》是个“讽刺剧”,意在讽刺某些机关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丧失革命警惕所造成的危害,“我只能讽刺这些缺点,而不能一笔抹杀他们的好处,更不能通过他们的某些错误而否定我们的社会制度”(《有关〈西望长安〉的两封信》)。刘仲平在《评〈西望长安〉》一文中,肯定了老舍的创作热情和讽刺分寸,同时也指出“整个剧本给人的回味却有点索然:仿佛一个会喝酒的人,指望慷慨的主人拿出一瓶上好的茅台来款待他,结果却只喝到一点掺了水的‘六十度’似的,令人感到不过瘾,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于1956年在北京首次演出。

六朝通鉴博议

六朝通鉴博议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的许多见解,体现了他那以立国根本为先,修人事、强兵备、富国家的爱国思想,这也是李焘写此书的用意。《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有振绮堂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政论经

政论经

全一卷。唐 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

悲华经

悲华经

亦称《悲莲华经》。佛教经典。北凉昙无谶译。十卷。“悲华”,意为“慈悲的白莲花”,是对释迦牟尼的赞誉。与净土类经典广为宣扬庄严净土相对,本经着力宣扬释迦牟尼于秽土成佛、普度众生的故事,从而突出释迦牟尼的大慈大悲。经中并叙述了大量的本生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凉龚道译《悲华经》十卷,已佚;三秦失译的《大乘悲分陀利经》八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另有梵文本和藏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