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作者:佚名
本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的摩尼教经典之一,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住持长安摩尼寺的摩尼高僧奉玄宗的命令撰写的,是一部解释摩尼教仪规的书。该书谈到摩尼创教时撰写经典的事实,说他“腾七部以作舟航”(意为:写了七部经书,作为普渡众生的舟船),并列举了摩尼的七部经书,它们是:第一《大应轮部》, 译云《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第二《寻提贺部》, 译云《净命宝藏经》;第三《尼万部》, 译云《律藏经》,亦称《药藏经》;第四《阿罗瓒部》, 译云《秘密法藏经》;第五《钵迦摩底夜部》, 译云《证明过去教经》;第六《俱缓部》, 译云《大力士经》;第七《阿佛胤部》, 译云《赞愿经》。这七部摩尼教经早已失传,国内外都未发现它们的抄本。吐鲁番曾发现数部《沙卜拉干》,波斯文标有“二宗/沙卜拉干”,可见摩尼所著的七部经典后又简化为《沙卜拉干》,也就是后来多次发现的摩尼教主要经典《二宗经》。因此,《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发现,对研究摩尼教的产生、发展及教义、教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已流失国外,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
猜你喜欢的书
乡愁
《乡愁》是黑塞一举成名、跃登文坛的作品。黑塞独特而富有音乐性的文体,描绘心灵思维暗影的观察力,伴随他日后一系列的作品,逐步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书中所刻画的佩特在恋爱、感情路上的浮沉、挣扎,友人溺死的打击,人生际遇中遭逢的孤独与寂寞,亲情的呼唤与牵系,青年时期对大自然的向往,使这部作品成为一本动人的教育小说。 黑塞的作品,如诗如画的节奏,宛如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时而悠扬,时而低沉,带着浓郁诗质的乡愁和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也表现在历经战斗、锤炼之后的领悟,故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福地
波兰长篇小说。符·莱蒙特著。创作于1897—1898年。小说共39章,中译本近60万字。本书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目中的“福地”——罗兹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为题材,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生存竞争,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为榨取超额利润不顾工人死活的吸血鬼嘴脸。小说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罗维耶茨基和犹太资本家莫雷茨合股开印染厂。博罗维耶茨基善于玩弄手段,欺骗工人,对工人十分残酷。可他在表面上道貌岸然,还假惺惺地关照工人,为乡下的穷人“解决困难”。另一个资本家、犹太人谢亚也是一个一贯不择手段榨取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他竟然从工人的医疗金中千方百计加以克扣肥私。但谢亚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方面,却不能与博罗维耶茨基相匹敌,因而感到博罗维耶茨基对他是个很大的威胁,就绞尽脑汁设法把博罗维耶茨基吃掉。犹太银行家格罗斯吕克站在谢亚一边,为压倒博罗维耶茨基,他联合了罗兹所有的犹太资本家,共同对付博罗维耶茨基。他看中了莫雷茨,试图让他成为他们在博罗维耶茨基内部的代理人。但莫雷茨比博罗维耶茨基和银行家格罗斯吕克更阴险、更狡猾。他表面上和多年好友博罗维耶茨基“密切合作”,事实上他却背后搞小动作,企图利用博罗维耶茨基一时缺乏现金的机会,排挤博罗维耶茨基,以夺取工厂的所有权。为此,莫雷茨还私下和格罗斯吕克订下了合同和行动计划。一次,博罗维耶茨基外出,新建厂房突然起火,工厂损失惨重。莫雷茨一面假意对博罗维耶茨基表示同情,一面却向博罗维耶茨基提出退股和要买他遭灾后的工厂地皮。博罗维耶茨基看到莫雷茨居心叵测,一怒之下,便和莫雷茨绝了交。后来,博罗维耶茨基幸得一个德国资本家缪列尔的帮助,才得以重振工厂。博罗维耶茨基虽然重新获得了这块福地,但金钱和利益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闷和烦恼,是套在他身上的枷锁。他感到他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幸福。作品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主义创作才能。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书何代人纂,现不能考定,最早当在金代或更晚,孟乃昌认为编书当在宋后。辑诸家金丹黄白术。
引力
现代长篇小说。李广田著。初载《文艺复兴》1946年2月第1卷第6期,上海晨光公司1947年6月初版。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个叫做兰华的青年女教师,不堪忍受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并为丈夫参加的如火如茶的抗日斗争生活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携带两岁幼子,从沦陷的济南逃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四川成都,但得到的却只是丈夫留下的一封书信,告诉她,他已到“一个更多希望与更多进步的地方”去了。面临生活的窘境,兰华没有绝望,她决心循着丈夫的足迹继续前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画面相当广阔:从梦想到现实,从过去到未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沦陷区到国统区,从家庭到社会。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也多姿多彩,个性突出,除主人公兰华和丈夫雷孟坚外,还有不屈的民主斗士洪先生,国难当头却仍沉溺于儿女之情中的庄荷卿,老练圆滑的女校校长,认贼作父的米绍棠,苟且偷生的温子升,以及性格各异的女学生群。作品反映了被炮火震醒了的一代知识青年,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人生归宿的艰难历程。他们各自起点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如百川归海,最终都汇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小说发表后,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日文节译本。1952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由冈崎峻夫翻译的全译本,并连续再版达11次。
某夫人
现代长篇小说。巴人著。武汉日报社1935年1月初版,列入“武汉日报丛书”。作品描写女主人公沈金莺从追求进步投身革命到游移动摇走向堕落,最后弃世自杀的经历,再现了中国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的社会现实,展示了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沈金莺是天真好胜的姑娘,在县女子高小读书时,从季先生处听到男女平等、女子解放等新思想,向往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在竹屿村学习诗文时,她与华先生之弟梦若一见钟情,但双方都羞于启齿。她从梦若处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梦若不辞而别奔赴上海使她神情恍惚。她进了杭州女子高中,摆脱了江先生的纠缠后,结识了革命青年唐洁如,在他的影响下,金莺积极投身社会政治活动,加入革命党,组织文学社。“五卅”运动中她积极参加演讲、募捐等活动。她和唐洁如相互间产生了爱慕之心。为了革命,洁如努力抑制个人感情。要强的金莺也不愿吐露爱的心声,金莺实业救国的思想受到洁如批评,党小组给予留党察看的处分。唐洁如因鼓动工人罢工被捕牺牲,金莺十分悲痛。但北伐胜利振奋了她的精神,她拒绝了与郑古父的婚约,跨进“那奔放的自由的空气中”。清党开始,革命遭受挫折,她对革命逐渐丧失信心,走上堕落的道路,和有妇之夫苗纯一、政客刘车新密切交往。她生肺病去抱青山庄休养,在医院又与革命者华梦若邂逅。梦若说:“建筑于个人主义之上的爱情,是永远不会和谐的。”此时,曾组织游击队声援北伐的父亲也被指控为农民暴动首领而被捕。家庭的变故,病魔的缠身,使她对人生感到厌倦,给梦若写了遗书后,她吃安眠药自尽了。作品是作者“计划着想写所谓的《中国悲剧丛书》——主要是几个长篇小说的结集”之一(王任叔《两代的爱·后记》)。
南北朝杂记
该书杂记南北朝和隋唐间人物的言行趣事,重在孝行、才略、口辩等方面,可补正史及《资治通鉴》之不足,具有一定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