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译注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无常品第一(二十有一章)
-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
-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
- 笃信品法句经第四(十有八章)
- 戒慎品法句经第五(十有六章)
- 惟念品法句经第六(十有二章)
-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
- 言语品法句经第八(十有二章)
- 双要品法句经第九(二十有二章)
- 放逸品法句经第十(有二十章)
- 心意品法句经第十一(十有二章)
- 华香品法句经第十二(十有七章)
- 愚闇品法句经第十三(二十有一章)
- 明哲品法句经第十四
- 罗汉品法句经第十五(有十章)
- 述千品法句经第十六(十有六章)
- 恶行品法句经第十七(二十有二章)
- 刀杖品法句经第十八(十有四章)
- 老耄品法句经第十九(十有四章)
- 爱身品法句经第二十(十有三章)
- 世俗品法句经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 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 安宁品法句经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 忿怒品法句经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 尘垢品法句经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 奉持品法句经第二十七(十有七章)
- 道行品法句经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 广衍品法句经第二十九(十有四章)
- 地狱品法句经第三十(十有六章)
- 象喻品法句经第三十一(十有八章)
- 爱欲品法句经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 利养品法句经第三十三(有二十章)
- 沙门品法句经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
- 梵志品法句经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 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
- 吉祥品法句经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猜你喜欢的书
履斋遗稿
诗文别集。南宋吴潜(1196—1262)撰。四卷。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嘉定进士。授承事郎,签广德军判官。历迁江东安抚留守。累迁左丞相,封庆国公,又改封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屡徙循州安置。此集为明末梅鼎祚编,冠梅氏撰。吴潜本传。收诗凡二十八首,词百十六阕,文二十四篇。词作抒发不慕功名,关心世事之情怀,亦写其壮志未酬之愁绪。词风豪迈激昂,凄切悲凉。其文所论国计民生,抨击贪利之官,言语切直,慷慨激昂。有《四库全书》本。
方斋存稿
文集。明林文俊撰。十卷。文俊字汝英,号方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卒谥文修。原未刊,仅家藏旧抄,后辑入《四库全书》。十一万八千余字。含疏、表各一卷,序四卷,记文杂著三卷,诗一卷。其文章醇雅,其诗亦从容恬适,不事雕琢。有《四库全书》本。
桂林风土记
唐莫休符撰。作者在广西西道任职 期间,博采桂林山水、寺庙、里宅、城亭、古迹、人物等 资料。退居后,粗录见闻为《桂林风土记》,成书于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全书内容广泛,其中反映 了传说人物尧、舜与南方民族地区的密切关系、灵渠 对沟通中原与粤西关系的评议等,对研究古代南方 民族史有参考价值;谱民风、记土产的记述体裁,对 后世著述领域亦有积极影响。是研究广西地方史和 壮族史的早期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收入《丛书集成 初编》中。
周易郑康成注
易学著作。宋王应麟辑东汉郑玄《周易注》佚书。一卷。魏晋以后,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成为当时的显学。二者并驾齐驱,王注在南朝盛行,郑注则独霸北朝。郑注《周易》是一本集两汉《易》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由于隋唐时,人们认为老、庄、《周易》都是南方之学,视南学为正宗,而视北学为末流。尤其是唐初孔颖达奉诏统一天下学风,编撰《周易正义》时只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定王注为天下一尊,于是郑注《周易》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王应麟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宋代《崇文总目》所保存郑注的《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又搜集各种《易》书所引残章断句,条分缕析,将它整理成书。本书体例是,将所搜集残断之句与经文相应的,就分附经文之下,并保存经文异字;对那些不能确定为诠释哪条经文的,则附在书后,又将郑玄《易赞》、《左传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正义》中论述互卦的部分共八条,也附录在书后。由于本书所搜集的佚文并不是很全面,因而后世又有多人对它加以补正。主要版本有《玉海》附刊本、《秘册汇函》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防海纪略
王之春编(原题芍唐居士编)清同治十年(1871)顺天原刻本 二册中国边疆图籍录著录又二卷:清光绪六年(1880)上海文艺斋刻本二册。系删补《英夷八寇记》而成。作者鉴于清同治年间中外争端日多,欲以此书为清政府对外交涉中提供借鉴,故叙次得体,事实准确,语词秉直,无多顾忌。书末附《津事述略》,记述同治九年(1870) 天津教案事颇详。
集大乘相论
觉吉祥智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十波罗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钵底先行,三解脱门,六神通,陀罗尼,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声闻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实际,无相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