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要
作者:欧阳竟无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
章节列表
升序↑第一輯(十一經三律十一論)
- 藏要第一輯叙
-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
-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
- 大般若經十六分總
-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方便般若二十品
-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一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八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六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八
-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
- 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
- 大般若經第五分校勘說明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
- 大般若經第五會序
- 華嚴經十地品校勘說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
-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
- 解深密經品目
- 解深密經卷第一
- 解深密經卷第二
- 解深密經卷第三
- 解深密經卷第四
- 解深密經卷第五
- 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
-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六
-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
-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八
-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九
- 勝鬘師子吼經校勘說明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 大寶積經無量夀會校勘說明
-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 大寶積經卷第十八
- 妙法蓮華經校勘說明
-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 妙法蓮華經後序
- 雜阿含經緣起誦校勘說明
-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 菩薩戒羯磨文
- 菩薩戒本
- 菩薩戒本序
- 十誦比丘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 十誦比丘戒本
- 附錄十誦比丘衆學法三本類勘表
- 善見律毗婆沙校勘說明
-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一
-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
-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三
- 中論校勘說明
- 中論品目
- 中論卷第一
- 中論卷第二
- 中論卷第三
- 中論卷第四
-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
- 辯中邊論品目
- 辯中邊論卷第一
- 辯中邊論卷第二
- 辯中邊論卷第三
- 攝大乘論本校勘說明
- 攝大乘論本品目
-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 大智度論校勘說明
- 大智度論初品品目
- 大智度論卷第一
- 大智度論卷第二
- 大智度論卷第三
- 大智度論卷第四
- 大智度論卷第五
- 大智度論卷第六
- 大智度論卷第七
- 大智度論卷第八
- 大智度論卷第九
- 大智度論卷第十
-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 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 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
-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校勘說明
-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第二十八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 集論校勘說明
- 論議品第八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三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 唯識二十論校勘說明
- 唯識二十論〈不分品〉
- 唯識二十論
- 附錄唯識二十論頌
- 成唯識論校勘說明
- 成唯識論〈不分品〉
- 成唯識論卷第一
- 成唯識論卷第二
- 成唯識論卷第三
- 成唯識論卷第四
- 成唯識論卷第五
- 成唯識論卷第六
- 成唯識論卷第七
- 成唯識論卷第八
- 成唯識論卷第九
- 成唯識論卷第十
- 附錄唯識三十論
- 成唯識論後序
- 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
- 因明正理門論本〈不分品〉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附錄義淨補譯正理門論初段釋文
-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校勘說明
- 品類足論品目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二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五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
- 附錄三種毗曇法門對照表
- 異部宗輪論校勘說明
- 異部宗輪論〈不分品〉
- 異部宗輪論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成實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第二輯(八經六律十三論)
- 藏要第二輯敘
- 藏要第二輯校例
-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中
-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華嚴經十回向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十三
- 大涅槃經師子吼品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一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
- 維摩詰所說經品目
-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
-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
- 法句經卷上
- 法句經卷下
- 四分戒本〈曇無德出〉
- 附錄四分巴利二本衆學法對照表
- 彌沙塞五分戒本
-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
-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 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
-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 十二門論
- 百論卷上
- 百論卷下
- 廣百論本
-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五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 觀所緣論釋
- 佛地經論卷第一
- 佛地經論卷第二
- 佛地經論卷第三
- 佛地經論卷第四
- 佛地經論卷第五
- 佛地經論卷第六
- 佛地經論卷第七
- 因明入正理論
- 菩提行經卷第一
- 菩提行經卷第二
- 菩提行經卷第三
- 菩提行經卷第四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第三輯(十經二律九論)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百
- 華嚴行位七品讀
- 淨行品第十一
- 梵行品第十六
- 十住品第十五
-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 十忍品第二十九
-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 十行品第二十一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中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
-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 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
-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
-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
- 佛說義足經卷上
- 佛說義足經卷下
- 大乘密嚴經品目
- 大乘密嚴經科文
- 大乘密嚴經卷上
- 大乘密嚴經卷中
- 大乘密嚴經卷下
-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
- 附錄百一羯磨檢目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九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 菩提資糧論大科
-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 顯揚聖教論大科
-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 顯揚聖教論卷第七
-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三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 大乘掌珍論科文
- 大乘掌珍論卷上
- 大乘掌珍論卷下
- 成唯識寶生論科目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二〈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三
-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四
- 三法度論卷上
- 三法度論卷中
- 三法度論卷下
- 解脫道論卷第一
- 解脫道論卷第二
- 解脫道論卷第三
- 解脫道論卷第四
- 解脫道論卷第五
- 解脫道論卷第六
- 解脫道論卷第七
- 解脫道論卷第八
- 解脫道論卷第九
欧阳竟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是海氏后期的一部重头著作,所收六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的演讲报告,集中地呈现了他后期的语言思想。本书的基本思想主要围绕着“Ereignis”和“Sage”两个核心词语展开。他在本书中探讨了语言的本质,并指出语言的本质就是“道说”。“诗”与“思”,就是存在的两个基本方式。作为终有一死者,人类通过不断接近语言的真实而突入到语言这一栖息之所中。
刑幕要略
清朱子勋记录,张廷骧校勘。1册。本书记录了一些幕吏老手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举要。内有办案、名例、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市廛、仪制、军政、邮驿、盗贼、人命、斗殴、诉讼、受赃、诈伪、捕亡、断狱、营造等目。记述了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要诀。1892年浙江书局刊印,集于《入幕须知五种》第6册。
女镜
元时于子曰人知镜局于器也而不知实具不器之用人知镜用于人也而不知实操察人之权可以照一人亦可以照千万人可以照一室亦可以照千万室随其所至而以明应之有余也非不器乎一人之妍媸此照千万人之妍媸此照一室人千万室人之髙下长短此照随其镜也非逹而在上者之镜则穷而在下者之镜也澄江夏孝廉习池力行古道鋭志纂修乃独有取于女镜者何意嘅吴中之闺行多内则之不讲乎其所辑古昔之哲后贤妃令母贞女计四百七十有七人厘为八卷
养生月览
养生类著作。宋周守忠辑。二卷。守忠有《历代名医蒙求》 已著录。约成书于庆元六年 (1200)。系选录 《月令图经》、《四时纂要》、《杂五行书》、《琐碎录》、《太平御览》 等典籍中有关摄生内容,以月令为序编辑而成。卷上正月至六月,卷下七月至十二月,载录生活常识、饮食起居宜忌、卫生保健常识等内容,凡四百九十七条。多为卫生、生活常识,亦有与阴阳五行、脏腑、五运六气有关的内容,间有荒诞不经之谈。引文均注出处,可供研究辑录古佚书之利用。有明钱塘胡文焕校刊 《格致丛书》 本。
雍熙乐府
散曲戏曲选集,二十卷,明郭勋选辑。勋为明武定侯郭英之曾孙,正德初嗣侯,以罪下狱死。此书汇辑金、元、明以来杂剧、传奇、南北曲、俗曲、民歌等,内容极为丰富。许多见于记载,但已失传的戏曲曲文、散曲、套数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如元散曲家汪元亨,《录鬼簿·续编》称其有《归田录》一百首,而元明各曲书不见汪名,亦不见《归田录》书名。《雍熙乐府》有其小令一百首,原注“《归田》,元人汪元亨作”。包括《醉太平》《沉醉东风》《折桂令》《朝天子》《雁儿落兼得胜令》各二十首。又如元人曾瑞《青楼集》中言其有赠妓喜温柔《梧叶儿》,并“梓行于世”。但其集《诗酒余音》和其他曲集,皆不见。而《雍熙乐府》中有曾瑞《梧叶儿》十首,每首皆嵌有“喜温柔”或“温柔”的字样,可知为曾作。因此,它成为曲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全书所收套数(包括北曲散套及杂剧、南曲传奇、南曲散套及《天宝遗事诸宫调》等)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一套。所收小令(书中称为《杂曲》,包括北曲小令、南曲小令)一千八百九十七首,其中仅有少量的曲子注了剧名或作者姓名,有的仅注出了题目。这给研究者以考订研究余地。《雍熙乐府》按曲牌所属宫调排列。《四库全书》存目著录者十三卷本,为明万历节本,明嘉靖原本作二十卷。书名取《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及“庶绩咸熙”之义。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所编《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嘉靖本。
义和团揭帖
义和团各坛口散发的传单。源于历代农民战争和民众运动中的署名檄文和无头告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春,山东冠县、直隶威县一带的梅花拳等武术集团联合为义和拳后,印传单于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各省,呼吁“毁教灭夷”。其中3月底大刀会在直隶大名府考童生时所散之传单,约会各省爱国志士于四月十五日(6月3日)集会起事,为迄今所见义和团运动中最早的揭帖。运动高潮中,凡义和团立坛或影响所到之地,揭帖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