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要
作者:毛凌云猜你喜欢的书
小说面面观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间书
《间书》堪称中国古代的间谍史话,清代朱逢甲编著。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当时正值爆发大规模的苗族和各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起义,作者本人也在贵州普安等地参与镇压起义,面对着声势浩大的起义大军,鉴于“城屡陷,官屡殉,饷则匮矣,兵则恇矣,练则不教之民矣”,遂撰此书,旨在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该书原稿由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保存,发表于日伪时期的《中和杂志》,1979年群众出版社据《中和杂志》转载标点、校注并加译白话。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十药神书
治肺痨 (肺结核)专著。葛可久编于元至正五年(1345)。最初附刊于清代周扬俊补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后 《六醴斋医书》、《小耕石斋医书四种》均收有本书。清代陈修园对此书加以注解,林寿萱编歌,称《十药神书注解》,有刻本8种。此外尚有清代潘蔚增注刻本3种及《中国医学大成》汇集增订本。葛可久,名乾孙,姑苏 (今江苏苏州)人。家世业医,父葛应雷以医名世,可久继家学,治病多奇效,医名与朱丹溪相埒。据传可久与朱丹溪交谊甚厚,曾共同会诊病人。葛氏精针刺术,《异林》曾载其针狂犬病及瘫痪验案。凡病家求治,不问贵贱皆往医,且常资助贫病。医著有 《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今均佚。据葛氏自序,《十药神书》乃葛氏将游历时遇一老人所授奇方,经试验确有奇效者编撰而成。因最早见附于周扬俊 《金匮玉函经二注》后,故有人疑为托名之著。本书内容仅载治肺痨方10首,以天干为序,列述了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之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制服方法等。此10方之顺序,体现了葛氏治肺痨的经验,因而字数虽仅3000,仍为医者所重视。葛氏认为,肺痨血证,首重止血,因而以十灰散、花蕊石散列于前;次以补气,故独参汤列第三;再辅以止嗽宁肺、下气消痰之品,最后以润肺膏等复真元收功。本书是中国最早之治肺痨专书,在抗结核菌特效药问世之前,此书对治疗肺结核病起了很大作用,因而流传很广。后世治肺痨血证亦多遵其法,至今如十灰散、花蕊石散等仍在临床用之。
妇科心法要诀
妇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四十九)。清·吴谦等编。卷四十四调经及经闭诸症;卷四十五崩漏、带下,癥瘕、积、痞、痃、癖、疝等病及嗣育;卷四十六胎前诸症;卷四十七~四十八生育及产后;卷四十九乳症、前阴及妇科杂症。书中以七言歌诀加各家集注的编例,概述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和女科杂病的病因证治及其方药。内容简明扼要。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建国后有影印本、排印本,另有校注本。
梅尧臣传
古代作家传记。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循着诗人的创作道路,展示了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几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如景祐三年(1036)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的斗争,并以范仲淹的被贬告终。时为池州建德县小吏的梅氏把自己的爱憎诉诸笔端,写下了《彼䴕吟》、《灵乌赋》、《猛虎行》等诗篇,把范仲淹比作为老树除去蠧虫的啄木鸟和告人吉凶的灵乌,而以嗜血成性的猛虎隐喻吕夷简。其后如庆历四年(1044)御史中丞王拱辰和集贤校理苏舜钦之间的斗争,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和御史唐介之间的斗争,梅尧臣都因职位低微而没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却以自己的诗作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抉择。《梅尧臣传》通过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将诗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还以传主梅尧臣为中心,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代诗坛的风貌。宋初以“缀风月,弄花草”为能事的西昆派诗垄断诗坛近半个世纪。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诸人最初在西昆派的卵翼下从事诗歌创作,由于梅尧臣少年时期曾有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等原因,他首先把农民的生活引入诗中,写出了《田家》、《观理稼》等明显背叛西昆体的诗篇。其后在嘉祐二年(1057)的考试中,由于欧、梅的擢拔,出现了新一代诗人苏轼,确立了宋诗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书以梅尧臣为中心,展示了从钱惟演到苏轼这三代人的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宋诗流变的过程。
頞多和多耆经
失译人名附西晋录。栴檀调弗天启请于佛,佛为诸弟子说布施八事,及说愚人不知布施,有十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