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行道六成就法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契诃夫手记
契诃夫有许多手记本,里面是他在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感触,将来作品的腹稿、速写,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书中抄录的拔萃。手记既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也是他成熟期作品的索引。在他去世十年后,他的妻子克尼碧尔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整理,形成这部《契诃夫手记》公诸于世。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曾经与人一起将《手记》译成英文出版。中译本最初于1953 年发行,随着译者贾植芳的偃蹇命运在图书馆尘封近三十年,直至1982 年重新印行,用他的话说,这个译本的命运也是他的生活的命运。
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著。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中学德育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道德实践,从修身、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和国家之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比较详细的道德规范。主张一个人应该身体健康、勤勉正直、谦让公正,要热爱国家、热爱劳动、爱护公物,要有理想。在伦理学说上,提出了孝是德性之基础的观点,“吾国圣人,以为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推演之者。”(《第一章总论》)但孝是有原则的,“乱命不可从”,“知其不可为,以父母之命而勉从之者,不孝之大者也。”(《子女》)又提出了博爱是最宝贵的德性的伦理思想。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爱他人;对他人之危难能鼎力相助。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在职业观上,主张职业无高下之分,一个人功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大小。下篇主要注重于论述伦理学理论,由《绪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和《德论》五篇组成。主张良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人性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良心是使人行善的动力,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而不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同情心是良心作用的基础。提出了存在“至善”的观点。“至善”是个人完美的道德境界,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生目的,“实现理想,而进化不已,即所以近于至善。”(《理想论》)这种“至善”既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品德高尚之人的行为动机。认为道德义务不是强制实行的,而是良心自律的“呵责”,道德义务在良心“呵责”下,习惯成自然。最后,提出了养性的方法:为善、去恶、悔悟、自责四种方法,最后达到自知的境界。作者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研究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在当时学术界有一定影响,1912年5月至1921年9月间,共出十六版。
薛氏湿热论歌诀
温病类著作。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另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王氏推崇薛雪《湿热论》“独具卓识,立言明简,而用药精奇”。但不立汤名,难于记诵,遂编成歌诀,于同治元年 (1862) 撰成是书。按薛氏湿热论篇目之序,将原三十五条,稍加变动,并撮论中大旨,编为总诀,概言其要,下附简明注释,内容简要,通俗易读,便于应用。有一九二○至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赤嵌集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刻本,1982年上海书店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作者李希圣,字亦元,湖南湘乡人。光绪朝进士,后任刑部主事。义和团运动崛起之时,李氏在围城中所作日记详细记载北京城中发生的诸多情况。全书约1800余言,仿编年体裁,按年月日序次,记载义和团进入畿辅至慈禧、光绪母子仓皇逃出北京期间史事。而慈禧、光绪母子出奔途中情状以及由西安行在启程回归京城期间史事,则由罗惇曧以所见所闻补足之。是书所记史事皆为作者在围城中的亲身经历及见闻,其中尤以记载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情况和清朝王公大臣对国事的态度和八国联军在华北地区的暴行,尤为详尽。成书后,李氏“以触犯多,不肯示人”。1932年《人文月刊》3卷5期发表的惜阴堂笔记中的《庚子传信录》,约6000余言,其中文字与是书文字大体相同,惟内容仅为是书的三分之一。此外,李氏又托名日本小山重信撰《庚子传信录》,内容文字与是书基本相同,惟内容不及十之四五。后两书均为是书的节本。是书已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菩萨布萨文
佛教仪轨书。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敦煌地区佛寺行布萨时所用文书。共包括《入布萨堂说偈文》、《受水偈文》、《浴筹说偈文》、《受香汤说偈文》、《唱行香说偈文》、《受筹说偈文》、《还筹偈文》、《清净妙偈文》、《布萨竟说偈文》等九篇,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布萨过程。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北龙68号则是金光明寺僧人依此《菩萨布萨文》进行布萨活动的实录。这些偈文不仅用于布萨,亦用于受五戒活动(参见斯4218号),但受五戒时仅用其中《受水偈》、《受香汤偈》、《受筹偈》与《还筹偈》四首。另外,这些偈颂还用作敦煌当地佛教大藏经的帙号(参见伯3010号)。本文历代大藏经未收,今存于敦煌遗书中。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斯2580号收入第八十五卷,拟题作《入布萨堂说偈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