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作者:佚名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称焰摩供次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其内容首述焰摩王之五异名,次示加持香水、洒净、劝请、发愿、召请、诸天印明、五如来等诸种修法次第。

猜你喜欢的书

没有指针的钟

没有指针的钟

《没有指针的钟》‘(Clock Without Hands)是卡森·麦卡勒斯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描绘了马克勒斯夫人的故乡---美国南方的情况,通过一位奄奄一息的药剂师、一位白人法官和前议员,他的叛逆的孙子和两名黑人的生活状况,写出了古老的生活方式缓慢消退的过程。本书写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人:八十多岁的前众议院的议员福克斯 ·克莱恩法官,得了白血病的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法官的孙子即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和同年的黑人舍曼。小说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串起了这些生动的人物。从第一页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查出得了白血病,从此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开始,到最后一页他平平静静永远合上眼睛为止,中间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日子。这是小说的第一条明显的主线。第二条主线是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普友一心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法官的孙子则有意查明他父亲的死因,于是小说就有了一条很粗的“种族歧视”的主线。凡是著名的黑人妇女,舍曼都觉得有可能是他的生母。然而他失望了,他在法官福克斯·克莱恩办公室里发现了有关他身世的诉讼卷宗。于是,他要跟白人“对着干”。最后,他因搬进了白人居住区而被炸死在家中,被种族主义所害,尽管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夜半钟声

夜半钟声

《李飞探案集》系列,短篇侦探小说,陆澹安著,1923年8月,连载于《侦探世界》第五期至第六期

邺侯外传

邺侯外传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邦之策,对中唐政治颇有积极影响。主要情节与两唐书《李泌传》相符合。唯述其智慧过人,深究鬼谷,极尽神秘化之能事,对个人作用亦有夸饰。有《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丛书本。又《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均题《邺侯外传》。商务印书馆《说郛》又题《邺侯家传》。

天岸升禅师语录

天岸升禅师语录

《天岸升禅师语录》二十卷,收录在《嘉兴大藏经》和《禅宗全书》中。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住青州大觉禅院语录、再住青州法庆寺语录、大觉首座寮秉拂、示众、机缘、勘辨等多个部分,对于研究清代禅宗的发展以及临济宗在青州地区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集

经集

巴利名Sutta-nipa^ta 。属南方上座部经藏(小部)之巴利语经典。因其他各经分别有其独自之特征,故均有其特定之名称,唯有本集乃是由杂多之经所集成,故称经集。本集之形式,有长短不同之诗集,间亦有散文。内容分为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等五章,系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之作品。尤其是义品、彼岸道品两章乃最早独立流通者,故可谓为佛教最古老之圣典。五章之中,蛇品(巴Uragavagga )有十二经;其中之‘蛇经’反覆喻说比丘之修行应如蛇之蜕换旧皮而舍弃彼此两岸之分别;另一‘犀角经’则收有著名之诗,喻说修行者应如独角犀之独立修行。小品中收集较短之诸经而成,计有十四经。大品则收集较长之十二经,其中之出家经(大品第一经)、精勤经(大品第二经)、那落迦经(大品第十经)等三经系保存有关佛陀传记之最早资料者。又大品第九经说明四姓平等之理,第十二经则以简单之形式说明缘起之理。至于义品(巴Atthakavagga )之名,解为八偈品,如窟八偈经(第二经)、嗔怒八偈经(第三经),大部分均为八偈合成之经;计由十六经构成,相当于汉译之‘义足经’(亦有十六经)。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全章富有统一性,内容系十六学童请教佛陀,佛陀答覆之十六节,加前之序偈、后之结语二节,计有十八节。

百喻经

百喻经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