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洞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尹台(字崇基,号洞山)著。《四库全书》著录依据江西巡抚采进本,为明抄本,凡10卷,前有万历三十五年(1607)邹元标序。据《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记载,《洞麓堂集》为38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怀疑是合奏议及其他著作统计之。其实,38卷本有刻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承玄刻本。即是38卷本。四库馆臣当时未寓目,实是可惜。另外,现还存尹台《思补轩漫集》明刻本,凡8卷。《洞麓堂集》一作《洞山集》,四库馆臣曾作考证:“考集首邹元标序,称《洞麓堂稿》,大宗伯洞山尹公所撰,去公家里许,有奇洞,峰峦卓诡,遂以名堂,且名其稿。然则洞山其号,洞麓则其堂名,实一集也。”并评其集说:“集凡文六卷,诗四卷。元标序称其诗数百首,力推唐雅。制疏书序记铭状表数百篇,出入汉宋,阐释名理,不屑绮语,虽乡曲之词,例皆溢美,今核其所作,尚不尽诬云。”今观其集,所言不谬。
订讹杂录
清人胡鸣玉撰。十卷。前九卷皆无总题,而有散目。卷十总题“杂字音义”,下不分目。考订声音、文字、词义之讹,及事物缘起,征引古书互相证发,时参以己意,《四库提要》称其“言皆有据,所得反较诸家为多”。如卷二“分野”条:“分去声”,意为“分内之野”;卷三:“奸”条:“奸音干,与干同,犯也;”卷七“洗马”条,引《日知录》证为“先马”、“前马”之意,“洗”非“洗濯”义。然偶然失检,时亦有之,如引语失本,未见古说。有《四库全书》本。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春六十一收入部分内容,述修行炼气、十干日服气、十二月服气诸法。
中法兵事始末
《中法兵事始末》,晚清罗惇曧(一八七一~一九二四)撰。罗氏为清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著述丰富,此书即其中的一种,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丛书中,现据此标点整理。
群经大义
经学著作。清廖平著。作者把诸经大义熔为一炉成此简要读本。共二册。作者认为经学有微言大义,章句繁多,博而寡要。如,说“尧典”二字竟至三万言。一个人从青年学起,至白头也不能通一经。为求简约,以利于读书,故以《白虎通德论》为蓝本,撰《群经大义》。将儒学典章制度,基本常识及《易》、《乐》、《诗》、《论语》、《尚书》、《周礼》、《春秋三传》等合为一学,不再分别宗派,并略加浅注,使入学者无章句之繁劳,可以一篇而知本,确是事半功倍。有1917年四川成都存古书局《六译馆丛书》。
佛地经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佛住最胜大宫殿中,与无量声闻,无量菩萨众俱。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相大觉地,谓清净法界。及与四智,一一细释。妙生复问,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言,证得无生法忍,由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自他异想,不复现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天入杂林,众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