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天空之蓝
巴塔耶的小说《天空之蓝》写于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让-雅克·珀维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与三个女人纠缠不清:嘟蒂(Dirty),是位富有、轻佻、神经质又酗酒无度的美丽女郎;拉扎尔(Lazare),相貌丑陋的犹太女人,共产主义者、激进分子,随时愿为坚定信仰而献身;还有年轻、温顺的歌泽妮(Xénie)。故事开场于伦敦一家妓院,托普曼和多蒂一夜狂欢。随后,场景转向巴黎,托普曼向拉扎尔坦白多蒂的故事,以及自己种种不齿的痛苦与欲望。日复一日,醉生梦死,他在一夜宿醉后偶遇格泽妮,重病的托普曼得到格泽妮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之后,托普曼前往巴塞罗那,西班牙已在内战边缘,一场罢工正在孕育,战争的阴霾笼罩都市。托普曼收悉嘟蒂来信,得知她即将前往巴塞罗那与自己汇合;拉扎尔则谋划着向监狱发起进攻;格泽妮与托普曼的好友米歇尔相识……接二连三的动荡之后,嘟蒂和托普曼动身前往德国。故事最后,嘟蒂也离开了托普曼,主人公一个人在法兰克福,看着少年纳粹游行,预示着时代的剧变即将到来。
自我与本我
古典精神分析学基本著作。弗洛伊德著。最初发表于1923年。后编入《弗洛伊德全集》(12卷本)第6卷,1924—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本书有前言和5章,3万余字。1—5章题目依次为:“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自我的从属关系”。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和“两类本能”学说。书中把人格或心理区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在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下通过知觉一意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其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它是儿童通过自我作用将双亲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交互作用。书中还认为,储存在本我中的能量就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即性本能或爱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和种的保存诸种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毁灭、侵犯等冲动,其任务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这两种本能也是自我和超我能量的泉源。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他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本书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从使用的术语看,其后发表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友石山人遗稿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籀史
籀[zhòu]史,一卷 宋翟耆年撰。翟耆年,字伯寿,别号黄鹤山人,参政翟汝文之子。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此书首载《宣和博古图》,其中有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帝命臣耆年”这样的话,当为南宋初年所作。原本有上下两卷,后岁久散失,只曹溶家有一抄本,但也只存上卷,所以今只一卷。清王士祯曾载其目于《居易录》中,欲以求访其下卷,始终没有找到。本书以籀史为名,主要是因为书中所载多金石款识,篆隶之体多,并非专门释述籀文。此书所录各种碑刻之后,都附有论说,虽所录不及薛尚功着录钟鼎彝器款识,备载篆文,但此书的考释,则比薛书详细。二书可以相辅而读,以取长补短。传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静园丛书”本等。
盂兰盆经疏新记
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唐宗密疏并序,宋元照记。简称《报恩记》,亦称《芝园记》。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书中元照不同意宗密判《盂兰盆经》属“小乘律藏”的观点,而判该经属“大乘经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






